“瘦身”后的国产剧,能给我们带来惊喜吗
近期 , 国家广电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剧网络剧创作生产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 《通知》指出 , 一些电视剧、网络剧在创作生产过程中过度强调商业属性、经济效益 , 出现人为拉长集数、故事情节注水的现象 , 造成叙事节奏拖沓、拉低艺术水准、影响观看审美等问题 。 的确 , 虎头蛇尾、情节注水几乎是国产剧的通病 。
追逐商业利益 , 从惊艳开篇走向情节注水
良好的收视率和较长的剧集可以带来可观的收益 。 为了获取更高的商业利益 , 不少影视创作者为实现收视率与剧集长度的双丰收“绞尽脑汁” 。
许多创作者都迷信一句话 , 即“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 。 换句话说 , 一部电视剧如果前三脚踢不开 , 后面很难翻身 。 因此 , 很多创作者都挖空心思、蓄积智慧、铆足力量 , 争取在剧作开篇讨个头彩 。 于是 , 很多剧作都有一个逻辑缜密、情节吸睛、对白精彩的开头 。 如谍战剧总是把伏笔和暗线预埋在剧作前端 , 用一场波谲云诡的厮杀或者神秘的接头暗语留下线索和疑云 , 用强情节、大场面让观众产生好奇心和带入感 。 古装剧时常把惊天秘密和国族仇恨铺设到剧作开端 , 将各方势力的阴谋和算计搭建成一个立体的角力场 。 都市情感剧往往开头信息量巨大 , 把各种职场纷争、情感纠葛和命运起伏一股脑儿的堆砌给观众 。 总之 , 好的开局能够很快把观众带入特定的戏剧情境 , 产生持续追看的欲望 , 并由此迅速聚拢人气、形成话题热度、获得良好口碑 , 然后辅以动态宣发 , 为收视率的持续走高奠定基础 。
在收获一个好的开端之后 , 很多剧作就开启注水之旅 。 众所周知 , 在电视剧制作中 , 如果镜头无法转化为成片就难以实现盈利 。 因此 , 创作者会尽可能地把镜头剪辑进成片当中 。 而商业采购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按照集数进行交易 , 注水越多就意味着集数越长 , 越能够获取商业利益 。 而前番“惊艳的开篇”已经勾起观众的收视兴趣 , 锁定了收视基本盘 , 观众弃剧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 此时注水颇为“保险” 。 于是 , 叙事节奏开始慢下来 , 对白当中经常出现“正确的废话” , 空镜头和关系镜头重复剪辑 , 男女主角的深情对视要持续良久 , 策马奔腾的侠客根本停不下来……某种意义上 , 网络平台的倍速模式就是对电视剧注水的有力回击 。 试想 , 如果剧情紧密扎实、台词金句不断 , 观众当然不愿错过那些意味隽永、妙趣横生的桥段 。 还有的创作者擅长“审时度势”、分段注水 , 即针对原本高密度、强情节的剧情进行有计划的、“低调”的稀释 。 如在比较出彩的几集里 , 偷偷掺入几分钟不易察觉的“水分” 。 或者把上一集比较精彩的桥段以“片头”“闪回”“插叙”的方式剪辑到下一集里等 。
还有一些剧作 , 既缺乏强有力的故事主线来推动剧情向前发展 , 又缺乏完整的起承转合式的叙事手法以缝合故事链条 。 主线跑偏、文不对题成为另外一种变相注水方式 。 有的职场剧基本没有展现行业特征和行业规矩 。 如在《谈判官》《完美关系》里 , 通篇也没有几次靠谱的谈判或者令人信服的公关活动 , 有的只是男女主角扮酷耍靓、挤眉弄眼的情感游戏 。 有的医疗剧不以医疗诊治、救死扶伤为叙事主线 , 而是把医生、医患之间的情感纠葛、家庭纷争放在首位 。 有的谍战剧在隐蔽战线之外配备了太多的情感副线 , 把情报战变成情敌之间的拉锯战 , 降解了谍战剧的类型基础和艺术品格 。
提供解决思路 , 刹住创作歪风邪气
近年来 , 许多国产剧高开低走、结局烂尾 , 甚至一些艺术质量和口碑皆属上乘的作品也不能幸免 。 结局烂尾 , 是指剧中的人物命运没有完整的交代和合理的归宿;或者是在戏剧冲突没有充分释放的前提下草草收场;或者剧作的收尾与剧情的逻辑走向大相径庭等等 。 如近年来少有的涉案剧佳作《破冰行动》 , 因其剧作末尾某些强行凑戏、刻意煽情的桥段而令观众不满 , 以至于主创不得不公开道歉 。
推荐阅读
- 疫情@“来自祖国浓浓的爱”——在美留学生领取“健康包”背后的故事
- 疫情结束之后的世界,会怎样?
- 「推荐」援鄂英雄与国产“移动医院”再出征,紧急驰援绥芬河
- 「一线坚守的90后护士:逆流而上是我们90后的一种担当」一线坚守的90后护士:逆流而上是我们90后的一种担当
- 『徐荣』一线坚守的90后护士:逆流而上是我们90后的一种担当
- 徐荣@一线坚守的90后护士:逆流而上是我们90后的一种担当
- 一线坚守的90后护士:逆流而上是我们90后的一种担当
- [喜欢]清平乐曹丹姝喜欢的人是谁?曹丹姝赵祯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 『』江苏留守湖北战“疫”“后卫”分战多地 打响“最后的攻坚战”
- “解封”后的快乐:武汉一用户1天收了30多个快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