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影帝』从电影《拉腊》到《无主之作》:关于“自我存在”的辩证

以《啊 , 男孩》诗意的黑白摄影风格而广为人知的德国导演扬·奥勒·格斯特(Jan-OleGerster) , 其新作《拉腊》 , 某种程度上能与同样为德国导演的弗洛里安·亨克尔·冯·杜能斯马克(FlorianHenckelvonDonnersmar)《无主之作》进行对照 。
《拉腊》将一位母亲于60岁生日当天所遇到的所有事情浓缩成一个半小时的故事 , 而《无主之作》则是以三个小时的篇幅 , 讲述了一位东德青年自二战期间到1960年代、横跨将近三十年的生命历程 。 看似是两部毫无关系的电影 , 却以片长(现实/观众时间)及故事篇幅(电影时间)两种不同的时间概念 , 讲述了一个角色的自我辩证过程 。
『怀旧影帝』从电影《拉腊》到《无主之作》:关于“自我存在”的辩证
文章图片
《拉腊》剧照
巧合的是 , 这两部片的男主角都是由出身于东德(dieDeutscheDemokratischeRepublik,DDR)的汤姆·希林(TomSchilling)所饰演(他同时也主演了《啊 , 男孩》) , 希林在两部片中所诠释的角色都是气质忧郁的青年 。
在《拉腊》中 , 希林饰演一位初试啼声、即将举办人生中第一场演奏会的钢琴家维克托 , 然而这部片的篇幅并不着重于这位忧郁的钢琴家身上 。 相反地 , 我们看到更多的是维克托的母亲拉娜:一位偏执、孤僻、严格的母亲 。
从许多细节中 , 我们可以观察到拉娜在与人相处的关系中并不感到自在:先是一早拉娜对于警察来访要求搜索邻居家时怀疑与不信任的态度 , 造成警察的不耐烦(不过警察也并非极有礼貌 , 甚至在与其他警员的对话中直称拉娜为「老女人」) , 再来是邻居的儿子以玩笑式的口吻戏谑拉娜与她儿子之间的关系 , 诸如:「我怎么没有再听过他弹琴了?」、「难道他终于受不了搬出去了?」等等的言语嘲讽 , 拉娜当下的反应呈现了她确实感到难堪 , 接着又随即以「他很好」搪塞过去 。 在本片的十分钟内观众应该可以清楚地掌握到拉娜和儿子维克托之间存在着紧张的关系 , 但是我们尚且不知道是哪一种张力在影响着他们 。
『怀旧影帝』从电影《拉腊》到《无主之作》:关于“自我存在”的辩证
文章图片
《拉腊》剧照
前十分钟内拉娜所遇到的状况 , 仅能呈现拉娜与人有着普遍的相处上的隔阂、这层表面上的人格特质 , 而什么样的过去造就了前十分钟拉娜所带给别人的第一印象 , 必须透过剧情的进展来得知 。
《无主之作》则是将主要的叙事侧重于男主角库尔特身上:全片藉由库尔特从事绘画(dieMalerei)工作与其生命中的事件进行对照 。 库尔特对于艺术的最初感受来自于自己八岁时与姨妈参加画展;当导览员针对多幅画作进行评论 , 「这些绿色的天空、蓝色的草地 , 这样的景象 , 是画家对于这个世界的感受、还是他眼中的真实世界就是长这个样子?」、「我想你(指库尔特)也可以画出这种东西来 。 」
用字遣词充满讽刺的同时、逗得在场的其他观展者发出笑声 。 然而 , 姨妈却偷偷地告诉他:「我还满喜欢这幅画的」 , 这样与当时希特勒掌权、摒弃当代艺术大相径庭的看法 , 在库尔特心里埋下了疑问 。 不过 , 这个疑问并不是库尔特的意识所能经验到的 , 因为它与库尔特的自我存在有关 , 而直到库尔特t改变了自己的创作形式前、都不能清楚地意识到 。
若如法国精神分析学者拉冈(Jacques-Marie-émileLacan)所言、人的主体性透过他者的肯定和语言命名来验证(TheFourFundamentalConceptsofPsychoanalysis,1973) , 那么这两部片中的主要角色于这个层面上均透过了他者、对于「自我的存在」进行了辩证 。
『怀旧影帝』从电影《拉腊》到《无主之作》:关于“自我存在”的辩证
文章图片
《无主之作》剧照
拉娜年轻时于钢琴演奏上所展现的过人天赋被钢琴教授所肯定 , 只是年轻的拉娜因为教授当年的一句话「我可以想像你举办你的第一场演奏会时 , 你会让你的父母蒙羞 , 我为他们感到惋惜」而放弃了钢琴 。 自此之后 , 拉娜转而把自己当年放弃的梦想与期待加诸儿子身上 , 并且在多年的堆叠下造成了母子之间既爱且恨的矛盾关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