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聚焦抗疫一线的“老将”—— 有1%的希望,付100%的努力



「海外网」聚焦抗疫一线的“老将”—— 有1%的希望,付100%的努力
本文插图

一天的工作结束了 , 患者病情好转 , 回程的路上遇上漫天大雪 , 医疗人员充满喜悦之情(左一为唐子人) 。
「海外网」聚焦抗疫一线的“老将”—— 有1%的希望,付100%的努力
本文插图


李素英(右)和同事 。
「海外网」聚焦抗疫一线的“老将”—— 有1%的希望,付100%的努力
本文插图


石月欣在抗疫一线 。
「海外网」聚焦抗疫一线的“老将”—— 有1%的希望,付100%的努力
本文插图


丁新民的防护服写着“有事找我”的字样 。本版图片由北京市医管中心提供
世上并没有“百毒不侵”的躯体 , 面对新冠病毒的威胁 , 广大医务人员用科学的知识、严谨的态度 , 既敢于斗争、又善于斗争 , 在防护好自身的同时 , 救治了大量病患 。 这个过程中 , 高超的专业水平显露无余 。 本报采访人员采访了几位经验丰富的“老将” , 他们通过自身过硬的本领 , 为人们筑牢了一道守护生命的安全防线 。
唐子人:“为了患者安全 , 再危险再难也要上!”
2月15日 , 被狂风暴雨洗礼了一晚的武汉 , 早晨飘起了雪花 。 雪越下越大 , 唐子人担心路上耽误时间 , 早早地等待班车的到来 。 密集的雪花难以掩盖他焦急奔赴医院的心情 。
唐子人是北京朝阳医院急诊医学科副主任 , 从事急诊医学工作近30年 , 擅长急危重症抢救 。
之前 , 172床患者病情危重 , 目前处于经口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通气状态 , 营养状态不佳 。 唐子人决定给予肠外营养支持治疗 。 而肠外营养是把“双刃剑” , 为患者补充营养的同时 , 也会对其静脉带来一定程度的损伤 。 为了患者安全 , 唐子人前一晚一直在联系协调深静脉置管的相关用品 , 辗转反侧直到后半夜才入睡 。 而一早醒来他就赶往医院 , 想尽快给患者留置深静脉导管 , 尽早应用上肠外营养药物 。
穿好隔离服 , 唐子人立刻投入到深静脉穿刺操作的准备工作中 , 队员们知道 , 为气管插管患者留置锁骨下深静脉导管 , 几乎是和患者零距离接触 , 暴露风险极高 , 都关切地问能否采用其他方法替代 , 而唐子人坚定地说:“为了患者安全 , 再危险再难也要上!”
做好准备后 , 队员们帮助唐子人戴好面屏做好防护工作 , 就被唐子人“拒之门外”:“我一个人就可以 , 你们先出去吧 , 没必要增加所有人的暴露风险 。 ”
队员们执拗不过 , 只得在病房门的玻璃中看着唐子人操作 。 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戴着护目镜 , 行动会变得笨拙、视野不佳 , 这无疑是对动作精细度、操作娴熟度的双重考验 。
只见戴着4层手套的唐子人 , 操作起来仍然驾轻就熟 , 消毒、铺巾、穿刺 , 一针见血 , 足以见得他深厚的临床功底和精准的操作手法 。 送入导管、贴膜固定 , 操作行云流水 , 短短20分钟 , 患者锁骨下深静脉穿刺操作 , 顺利完成了 。
石月欣:“他们像我的孩子 , 我要保证他们都平安回家 。 ”
石月欣的2020年春节注定是一生中独特的一段时光 , 因为大年三十她在岗位上度过了自己59岁的生日 , 更因为大年初三她跟随北京医疗队奔赴了武汉战疫一线 。
作为北京天坛医院感染管理处的副主任护师 , 石月欣相比队伍中20几岁的年轻人 , 已是妈妈级的人物 。
石月欣所在医疗队的任务是支援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 。 这本是一所综合医院 , 很多设计并不符合收治传染病患者的要求 , 需要在极短时间内调整病区的功能和布局 。
1月28日凌晨 , 石月欣抵达武汉当天就一头扎进了病区改造的工作 。 一连几天 , 她几乎每天都是早上5点起床 , 次日凌晨1点返回住地 。 不断完善消毒隔离制度 , 一次次到现场梳理流程 , 终于和同事们用6天时间改造出3个隔离病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