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射#师长动用12门“没良心炮”,战士冲上城墙,发现守敌七窍流血

我们在影视作品中 , 常常能够看到解放战争时 , 我军使用过一种造型独特的武器 。 它的外型好像一个斜插在地里的汽油桶 , 开火后敌人成片成片倒下 , 如同大炮一样 。 这种武器叫抛射筒 , 官兵也喜欢称它为“飞雷炮” 。 因为其威力颇大 , 炸得敌人心胆俱裂 , 又被蒋军称为“没良心炮”
#抛射#师长动用12门“没良心炮”,战士冲上城墙,发现守敌七窍流血
文章图片

影视作品里的抛射筒
抛射筒的原理其实很简单 , 就是利用火药的爆炸推力 , 将点燃导火索的炸药包发射到敌人阵地 , 炸药包延时爆炸 , 杀伤敌人 。 使用时先在地上挖个大坑 , 将汽油桶斜靠在坑壁上 , 使桶口概略对准目标 。 而后在汽油桶内加入适量的火药 , 并在火药上盖一块略小于汽油桶口的木板 。
发射时 , 使用者将一个点燃导火索的炸药包放在油桶内的木板上 , 而后迅速点燃木板下方的火药 。 木板下方的火药燃烧爆炸 , 产生推力 , 推动木板与炸药包飞向预定目标 。 当炸药包飞到目标附近时 , 导火线刚好烧完引爆炸药包 。
#抛射#师长动用12门“没良心炮”,战士冲上城墙,发现守敌七窍流血
文章图片

博物馆里展出的抛射筒 , 筒内还装着炸药包模型
这种武器 , 最早是由晋冀鲁豫野战军4纵的工兵连长聂佩璋带着战士发明的 , 目的是为了减少工兵在送爆时的伤亡 。 一开始 , 聂佩璋还没有想到用汽油桶当发射筒 , 只是在地上挖个斜向的深坑 , 然后按照火药、木板、炸药包的顺序装填进去 。 后来几经试验 , 才有了抛射筒的设计 , 并在1946年底的吕梁战役中使用 , 取得很好效果 。
经过野战军司令部的推广 , 其它部队纷纷学习使用 。 甚至因为好用 , 这种武器很快被一个师长传到了华东野战军 , 这个师长就是时任华野10纵29师师长肖锋 。
#抛射#师长动用12门“没良心炮”,战士冲上城墙,发现守敌七窍流血
文章图片

肖锋 , 曾任华野10纵29师师长 , 1955年授予上校军衔 , 1961年授予少将军衔
肖锋最先学习抛射筒技术 , 还要从他与晋冀鲁豫野战军的缘分说起 。 抗日战争时期 , 肖锋一直活跃在晋察冀根据地 , 曾任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副参谋长 。 解放战争爆发后 , 肖锋被调到渤海军区担任警备6旅旅长 。 后来部队几经整编 , 肖锋也成为了华野10纵29师的师长 。 或许是因为这段经历的原因 , 肖锋在自己的部队一直大力倡导官兵学习使用抛射筒 。 功夫不负有心人 , 在1947年的兰封战斗中 , 29师使用抛射筒一举炸开兰封城 , 受到了野司的表扬 。
1947年底 , 为减轻刘邓大军在大别山的压力 , 总指挥部命令华野的陈(毅)粟(裕) , 陈(赓)谢(富治)兵团破袭平汉、陇海线 , 牵制和吸引蒋军 。 当时野司命令华野10纵和晋冀鲁豫野战军11纵组成第三兵团 , 负责破袭柳河至开封段铁路并相机攻占兰封、民权等城 , 29师的任务就是夺取兰封城 。
#抛射#师长动用12门“没良心炮”,战士冲上城墙,发现守敌七窍流血
文章图片

1947年12月21日 , 《哈尔滨日报》报道华野出击平汉、陇海线 , 连克四城 , 歼敌万余
兰封守敌是蒋军68师355团 , 部队虽然不是精锐 , 但有一定的战斗力 。 再加上兰封城城墙坚固、壕沟深宽 , 防御工事较多 , 10纵司令宋时轮为减小伤亡 , 最初计划是趁着夜暗发起攻击 , 以“强攻的准备、偷袭的战术”破城歼敌 。 29师85团负责进攻东门 , 86团负责进攻南门 。 因为85团是主攻 , 纵队将炮兵营加强给了85团 。 师长肖锋考虑到86团助攻可能火力不够 , 就将师里还没在实战中试过的12具抛射筒加强给了86团 。
12月14日晚 , 29师的官兵隐蔽、快速的向着自己进攻的目标接近 。 由于东门前面是一片开阔地 , 没有遮挡 。 尽管85团在接近到距离城墙200米后 , 非常小心的构筑进攻阵地 , 但是细微的响声依旧被守敌发现 , 敌人开始朝29师官兵射击 。 眼见偷袭的计划无法实现 , 宋时轮命令85团、86团实施强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