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半农」清明追思:首次使用“她”的刘半农因“回归热”去世,其弟因猩红热病去世

清明节是追思故人的时节 。 1934年7月 , 北大学者刘半农因为身患传染病 , 在北京去世 。 他是在赴归绥(今呼和浩特)的考察途中 , 感染了“回归热”而病发身亡 。 这位生性诙谐幽默的学者 , 在出发前说了很多“生死离别”的玩笑话 , 没想到一语成谶 。
「刘半农」清明追思:首次使用“她”的刘半农因“回归热”去世,其弟因猩红热病去世
文章图片

刘半农摄影作品就在两年前 , 刘半农的弟弟、著名音乐家刘天华 , 在北京南城天桥收集锣鼓谱时 , 不幸被传染猩红热 , 没过多久便因病去世 。
诸多因素 , 使得刘半农的病逝 , 蒙上了一重悲凉的色彩 。 1935年5月 , 刘半农与其弟刘天华的棺木 , 一起安葬于香山玉皇顶 。
「刘半农」清明追思:首次使用“她”的刘半农因“回归热”去世,其弟因猩红热病去世
文章图片

刘半农(1891-1934)刘半农1891年出生于江苏江阴 , 自幼聪慧过人 , 6岁能作对联、咏诗 。 1917年 , 他在《新青年》上发表《我之文学改良观》等文章 , 同年夏 , 刘半农被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破格聘为北大预科国文教授 , 刘半农也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锋 。 1925年 , 刘半农获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 , 8月 , 在回国的海轮上 , 刘半农写下诗作《教我如何不想她》 , 他在这首诗中首次使用“她”字 。
1935年2月19日是瑞典著名探险家斯文·赫定的七十大寿 。 1934年 , 瑞典皇家地理学会计划出版赫定的纪念文集 , 并向刘半农发出约稿邀请 。
他们为何会向刘半农约稿?原来 , 斯文·赫定与刘半农不打不相识 。 斯文·赫定曾要到中国西部考察 , 以刘半农为首的中国学术界 , 呼吁政府禁止外国人在中国进行考古发掘 。 刘半农与斯文·赫定进行了多次面对面的激烈交锋 , 他们还因此走到了谈判桌前 。 经过两个月的谈判协商 , 最后决定由双方共同组成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 , 共同前往大西北进行野外考察 , 所有的考古发掘物都留在中国 。 正是这次的交流 , 斯文·赫定与刘半农成了朋友 。
刘半农出于对斯文·赫定的尊敬 , 从1934年5月起就开始着手写祝寿文章 。 后来刘半农决定再写一篇有关北平、绥远沿线方言声调的论文 , 为斯文·赫定祝寿 , 这才有了刘半农的归绥之行 , 也正是此次考察 , 使刘半农染上了疫疾 。
在此之前的1933年3月 , 北平美术学校校长王悦之为刘半农画了一幅画像 , 刘半农非常喜欢 , 他在画上亲笔题上打油诗一首 , 诗末题字为“二十二年三月 , 王悦之先生为余画像 , 金耐先女士在旁参谋 , 以打油诗纪之 。 半农 。 ”值得一提的是 , 这段小文中提到的金耐先 , 是当时著名的摄影家 , 因为刘半农喜欢摄影 , 经王悦之介绍 , 两人便认识了 。
有一天 , 刘半农指着这幅画像对友人说:“要是把这像放大两倍 , 将来死后 , 出殡时设在灵像亭中 , 最是适宜了 。 ”
1934年6月 , 刘半农启程去归绥时 , 许多好友都设宴为他饯别 , 有人请他写打油诗 , 刘半农有一句这样写:“人生已逾不惑年 , 何必再留徒供万人嫌?”没料到 , 一语成谶 。
1934年6月下旬 , 刘半农偕历史学家白涤洲、沈仲章、周殿福等人 , 从北平出发 , 到归绥考察 。 他们到达归绥后 , 又远足塞外 , 翻越大青山 , 其中有一晚夜宿于乡村的草房 。 当时 , 刘半农自备了一张行军床 , 晚上他就在屋中架起行军床 , 一个人睡在上面 , 同行的其他人都睡在土坑上 。 刘半农故意在行军床上作僵卧状 , 并开玩笑说:“我这是停柩中堂啊!”在场的同行者听后大笑了之 , 可是大家绝没想到 , 这时死神已悄悄向他逼近 。
刘半农一行完成考察任务返回归绥后 , 应归绥中山学院院长张国宝的邀请 , 为师生演讲 。 演讲中 , 刘半农身穿春绸长衫 , 神采奕奕 , 侃侃而谈 。 然而令在座的听者没有料到的是 , 此番演讲竟是刘半农的谢世之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