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头条■最早逆行者钟鸣今日返沪,“金银潭南楼高区的不凡直到永远”

在武汉奋战整整75个日夜后 , 上海首位“逆行者”钟鸣将于4月6日下午凯旋回沪 。 “这一天终于来了 。 我的战友们 , 我多数人认不出你们的容颜 , 记不住你们的名字 , 不知你们归往何处家乡 。 我想说一声再见 , 那意味着真是再见 , 天南地北的朋友们 。 ”临行前夕 , 钟鸣在朋友圈写下告别之辞 , 他接着写道:“我会记得2020的冬春之交 , 金银潭南楼高区的不凡 , 直到永远 。 ”浦江头条■最早逆行者钟鸣今日返沪,“金银潭南楼高区的不凡直到永远”
文章图片
撤离武汉前夕 , 钟鸣发朋友圈道别 。 本文均为中山医院供图
1月23日晚 , 小年夜 , 受国家卫健委指派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钟鸣驰援武汉 , 是第一位奔赴前线的上海医学专家 。 他进驻武汉金银潭医院ICU病房 , 这里是全国最早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定点医院 。 70多个日夜 , 置身国内疫情最初的“暴风眼” , 钟鸣身负重任 , 展示医者担当 。 他带领团队探寻有效的救治手段 , 积累临床经验 , 也摸清一些规律 , 治愈出院的重症患者与日俱增 。 如今 , 钟鸣圆满完成救治任务 , 即将踏上归程 。 扶危渡厄 , 医者担当谁也没料到新冠肺炎疫情会突然爆发 。 2020年春节 , 正如绝大对数国人一样 , 钟鸣计划和家人轻轻松松欢聚一番 。 他订了机票 , 准备带妻子和女儿前往澳大利亚旅行 。 前几年他去美国进修博士后 , 两个春节没和家人过 , 一直心怀歉疚 , 这次是难得的欢聚机会 。 然而 , 疫情突如其来 , 所有人的生活骤然“变轨” 。 1月23日 , 钟鸣收到国家卫健委的指令 , 当即取消了一家人的度假之旅 , 准备奔赴武汉 。 留给他准备的时间只有小半天 。 上午10点多接到指令 , 下午4点多出发 。 “家人其实很担心 , 但他们已经习惯了 。 ”钟鸣说 , 妻子是医务工作者 , 清楚他的职责所在 , 总是全力支持他 。 他简单收拾了生活用品 , 中山医院为他备了许多可能用到的医药和物资 。 临行前 , 女儿跟钟鸣深深一抱:“爸爸 , 我们等你回家 。 ”随即他便登上开往武汉的列车 。 浦江头条■最早逆行者钟鸣今日返沪,“金银潭南楼高区的不凡直到永远”
文章图片
1月23日 , 钟鸣作为上海首位医学专家启程驰援武汉 。
浦江头条■最早逆行者钟鸣今日返沪,“金银潭南楼高区的不凡直到永远”
文章图片
1月23日 , 钟鸣作为上海首位医学专家登上前往武汉的列车 。
1月24日刚刚抵达武汉 , 钟鸣顾不上舟车劳顿 , 当天进驻金银潭医院 。 他回忆 , 金银潭医院有3个ICU病房 , 最早的在南七楼 , 只有16张病床 , 根本无法满足大量危重病人 。 接着医院把楼下的南六、南五楼层临时改造成重症隔离病房 , 共同接收危重患者 。 他被安排在六楼 , 是当时危重病人最多的主战场 。 浦江头条■最早逆行者钟鸣今日返沪,“金银潭南楼高区的不凡直到永远”
文章图片
钟鸣抵达武汉后 , 发朋友圈回复亲友问候 。
“我当时在金银潭担任临床治疗组长 , 除此之外 , 根据国家卫健委的要求巡视筛查危重病人 , 巡诊 , 负责卫健委指派的一些工作 。 ”钟鸣说 。 全面投入救治工作后 , 钟鸣意识到 , “这次真的比较难” 。 过去的经验忽然失效了钟鸣带领着一支治疗小组 , 负责一个临时改建的ICU病区 。 每天 , 他平均工作10-11小时 。 一开始物资紧张 , 有时候要穿工业防护服 , 很笨重 , 工作起来很累 。 有时为了节省防护服 , 本来需要三个医生进病房完成的工作 , 就由一个医生完成 , 轮流进病房 , 这对医生的体力和精力都是巨大挑战 。 很多时候 , 流转到他手里的的病人已非常危重 。 “每个病人之前都经过种种治疗 , 不行了 , 再送到这里 , 所以就决定了我们应该是最艰难的一群医生 。 ”医生们小心翼翼地对重症病人开展各种治疗 , 包括呼吸治疗、气管插管、俯卧位等等 。 如果病人出现肾功能衰竭 , 医生要做床旁血液净化治疗 , 甚至给病人上ECMO(人工肺) 。 每个病人每天的病情都在变化 , 钟鸣需要保持职业敏感 , 动态调整药物方案 。 他不是没有见过“大阵仗” , 恰恰相反 , 钟鸣在重症救治方面经验丰富 , 被称“ECMO大神” 。 他2002-2003年经历过SARS , 2008年前往汶川地震现场救灾 , 已有将近20年重症治疗经验 。 然而 , 这次情况却比想象中严峻 。 “新冠肺炎是一种完全陌生的疾病 , 危重患者救治难度极大 。 ”钟鸣数次谈及 , 一开始“措手不及” , 最大的难点 , 是当地病人多 , 医院相对缺少人力和硬件资源 。 同时 , 当时人们对这种陌生疾病背后的机制尚不了解 , 过去积累的许多经验和治疗方法 , 在这里忽然失效了 。 钟鸣发现 , 有的病人前一天还能交流 , 病情稳定 , 第二天突然就走了 , “超出我们对疾病的认识” 。 每次碰到这种病例 , 他都忍不住难过 。 许多人对ECMO抱有很大期望 , 称之为重症患者“最后的救命稻草” 。 但经过在武汉快速摸索 , 钟鸣早在2月初便大声疾呼 , 提醒众人:ECMO救治效果因人而异 , 不是万能的 。 他们把ECMO运用到过不同病例 , 如果病人只是单纯的呼吸衰竭、肺功能衰竭 , 或单纯的心功能衰竭 , ECMO往往能够起到很好的心肺支持作用 。 只不过 , 如果病人已经进展到多器官功能衰竭的状态 , 那恐怕光靠ECMO支持解决心肺问题 , 也不能改变最终结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