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帝■苏联已危如累卵,何以反败为胜?,苏德战争前期

1941年6月22日 , 经过严密的筹划和准备之后 , 德国人在数千公里的边界线上对苏联发起了全面进攻 , 这便是令整整一代苏联军民心有余悸的“巴巴罗萨计划” 。
地图帝■苏联已危如累卵,何以反败为胜?,苏德战争前期
文章图片
战争前夕尽管有《苏德互不侵犯协定》的一纸契约 , 但事实上无论希特勒还是斯大林都明白苏德之间已经水火不容 , 因此在德国秘密准备对苏作战的同时 , 苏联的前线兵力同样是以进攻姿态配置的 , 这也导致其在应对德军突如其来的闪电攻击时根本无法组织起有效的防御 。 战争爆发后 , 纳粹的钢铁洪流自西向东地向苏联腹地狂飙突进 , 在极短的时间内伏尔加河以西的大部分苏军力量便被击垮 , 被德军俘虏的士兵高达300万人 。
地图帝■苏联已危如累卵,何以反败为胜?,苏德战争前期
文章图片
很显然苏联已经到了命悬一线的地步 , 斯大林甚至对于能否守住莫斯科都持严重的怀疑态度 , 但任谁也想不到就在国际普遍认为苏联已经山穷水尽的时候 , 德国的装甲部队硬是被生生挡在斯大林格勒 。 那么真实的苏联究竟是采用什么办法起死回生的呢?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点:
地图帝■苏联已危如累卵,何以反败为胜?,苏德战争前期
文章图片
【地图帝■苏联已危如累卵,何以反败为胜?,苏德战争前期】第一 , 以空间换时间 。 面对新式的闪电战术 , 束手无策者绝非苏联一家 , 在苏德战争爆发之前 , 波兰、法国等欧洲传统军事强国就已经领教了德军装甲集群的威力 。 不过限于国土面积狭小的现实 , 这些国家根本不具备战术回旋的条件 , 因而很快沦陷 。 如今希特勒进犯的是全球首屈一指的领土大国 , 在初期的失利之后苏军能够迅速在后方集结起新的兵力并将大量军工企业迁至乌拉尔山以东 。 在这种战略思维的指引下 , “闪电战”不经意间就演变成了“消耗战” , 而这点恰恰是德国拖不起的 。
地图帝■苏联已危如累卵,何以反败为胜?,苏德战争前期
文章图片
第二 , 盟军主动援助 。 基于“敌人的敌人即是朋友”的游戏规则 , 英美国家在苏联明显失利的情况下普遍给予了大量军援 。 虽然苏联的体制和价值观一直被欧美视为洪水猛兽 , 但面对纳粹德国一系列的军事胜利 , 美国人和英国人还是感到了深深的恐惧与不安 。 在美国最初的计划里 , 苏联与德国都是需要削弱的对象 , 既然两者之间爆发战争 , 那么谁失利就帮谁 。 而在后续的演变中 , 苏联明显已经溃不成军 , 为了能够把德国人长久地粘在苏联战场 , 英美开始向苏联运送大量的军事物资 。 这些援助包括数以万计的飞机、坦克和装甲车 , 另外还有超过150万吨的粮食 , 尽管与苏联全部的物资消耗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 但对其熬过最艰难的日子确实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
地图帝■苏联已危如累卵,何以反败为胜?,苏德战争前期
文章图片
第三 , 严酷的焦土政策 。 虽然德国人节节胜利 , 但终究是客场作战 , 随着先头部队的逐步深入 , 德军的后勤压力越来越大 。 看中德国人的弱点之后 , 斯大林下达了极富争议的“焦土命令” , 即拆毁德国人可能攻占区域的所有民房 , 毁坏那里的农田和树木 , 甚至出动轰炸机将不愿迁徙的苏联居民区化为火海 。 这种坚壁清野的政策无疑迟缓了德军的进攻速度 , 但同时也将无数的苏联百姓推向了死亡前沿 , 寒冬到来之际数以万计的苏联人因缺衣少食而死 , 更有不少幸存者干脆加入了德军 。 经过两年的鏖战之后 , 苏德两军终于在斯大林格勒之战中见出分晓 , 苏联开始转入反攻 。
地图帝■苏联已危如累卵,何以反败为胜?,苏德战争前期
文章图片
事后来看 , 尽管有各种各样的解释来回答苏联击败德国的原因 , 但苏联军民同仇敌忾、全民皆兵的因素却是最不可忽视的事实 。 此战 , 苏联共计死亡2700万人 , 战后几乎每个家庭的餐桌上都空出了一到两个位置 , 牺牲不可谓不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