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淡黄的长裙”出圈,《青春有你2》的营销如何走向大众狂欢的“奇观”?( 二 )


俄国思想家米哈伊尔·巴赫金曾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理论概念:狂欢 。 在生活于中世纪的他看来 , 人们大多体验着的两种不同生活形式和状态的对冲 , 一种是常规而严肃的生活 , 一种则是狂欢广场式自由自在的生活 。 而狂欢的状态显然更利于人们发泄情绪 。
如今 , 网络世界的搭建令人可以隐藏或丰富自己的身份 , 甚至扮演与体验更多角色 。 网络媒介承担的作用也不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 , 更是实现全民参与狂欢的舞台 。 大众在参与媒介文化时不再细细品味 , 取而代之的是快餐式文化 , 娱乐、有趣越发成为大众喜好 。 所以能够看到 , 每经节目的上线播出 , 大大小小的话题总可以在第一时间被提取并发酵 。 人们参与着 , 也在证明自己的参与 。
[节目]“淡黄的长裙”出圈,《青春有你2》的营销如何走向大众狂欢的“奇观”?
图片

节目中被冠以“廉价”之名的娱乐 , 越发成为现阶段公众能获取到的为数不多的快乐 , 他们从媒介娱乐中获取精神的满足与快感 , 节目也进一步收割话题流量与热度红利 。 诸如“淡黄的长裙”被多次再创作、训练生表情包不间断产出、“哇哦”等言行被不断放大 , 公众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接收并获得了不经大脑思考便产生的愉悦感 , 这些精神上满足的反哺让娱乐节目有了更蓬勃的生命力 。
与此同时 , 周边话题先行 , 但节目剪辑、训练生实力、评级等事关核心命题的要素却屡遭吐槽 , 《青春有你2》在大众文化娱乐场域中的奇观化 , 并不见得皆是利好 。
立足当代社会文化语境 , 美国媒体学者道格拉斯·凯尔纳聚焦媒体热点事件 , 从媒介文化的角度提出了“媒体奇观论” 。 所谓的“奇观” , 是在大众传媒的基本上 , 产生的新的社会文化现象 , 呈表面热闹、富有吸引力的文化外在形态 , 且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形式存在直接关系 。
就国内市场而言 ,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 , 消费时代到来 。 从早期的“超女快男”到如今的“偶练”“青你” , 光鲜、热闹的视觉观感是这些节目的表征 , 但其背后也往往牵系着大众娱乐、文化景观、意识形态 , 以及资本、商业、权力、等纷繁复杂的元素 , 节目呈现的视觉与效果不过只是一种中介 , 连接着形形色色的人与事、资本与诉求 , 共同构成了—种社会奇观现象 。
[节目]“淡黄的长裙”出圈,《青春有你2》的营销如何走向大众狂欢的“奇观”?
图片

不得不承认的是 , 基于天时、地利与人和 , 《青春有你2》有意或无心的话题与事件营销都取得了想当然的成功 。 但有意思的是 , 节目从开播至今 , 关于选秀节目该重视的剪辑叙事、训练生实力与待遇等议题不仅屡遭争议 , 且隐没于八卦、娱乐等话题看点的高热度下 。
本周四节目第七期上线 , #Lisa教虞书欣跳舞#这一点开后并无实质性内容营养的话题冲上了当晚热搜第一位 , 紧随其后的是针对黑料予以回应的#孔雪儿方声明# , 到了第二日 , #青春有你赛制#也在一片质疑声中跃居微博热搜榜前排 。 改为今早八点上线的第八期 , 则主要呈现了主题曲onetake考核、等级再评定、主题曲中心位竞选等内容 , 节目播出后#孔雪儿哭了##Lisa严格##金子涵颜值#等相关话题纷纷登上热搜 。
【[节目]“淡黄的长裙”出圈 , 《青春有你2》的营销如何走向大众狂欢的“奇观”?】出圈了、爆了 , 然后呢?流量时代 , 话题先行并没有错 , 但当看客散去 , 内容回归内容 , 选秀回归实力 , 这些沉淀下来的财富或许才是市场对节目应抱有的最大期待值 。
END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娱乐独角兽 。 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 , 不代表和讯网立场 。 投资者据此操作 , 风险请自担 。
(责任编辑:何一华 HN110)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