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三个方面便可以读明白:“愿效桃园三结义,不学瓦岗一炉香”

引言
“结拜”是古时候中国已有的一种社交习俗 , 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因为志趣相投抑或者因为某种利益关系 , 以磕头换帖、同饮血酒、对天盟誓的方式结为异姓兄弟 , 也称作“义结金兰”;“金兰”一词来自于《世说新语·贤媛》“山工与嵇、阮一面 , 契若金兰”;《易·系辞上》“二人同心 , 其利断金;同心之言 , 其臭如兰”意思是说朋友之间交情深厚 , 因此 , 后人们根据这些典故 , 朋友之间因交情深厚结为异姓兄弟 , 也被称作义结金兰 。
从这三个方面便可以读明白:“愿效桃园三结义,不学瓦岗一炉香”
文章图片
【从这三个方面便可以读明白:“愿效桃园三结义,不学瓦岗一炉香”】而“结拜”中被大家所熟知的莫过于桃园三结义了 , 桃园三结义指的是东汉末年 , 刘备、关羽、张飞三位仁义之人 , 因为志投意合、言行相依 , 相约在张飞庄后的桃园举酒对拜、向天盟誓 , 有福同享 , 有难同当 , 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结为异姓兄弟 。 而提起桃园结义 , 民间有句俗语:愿效桃园三结义 , 不学瓦岗一炉香;前者讲的就是刘关张桃园结义的故事 , 而后者则讲的是隋朝末年在贾柳楼结义的瓦岗寨四十六友 , 这四十六人也是一样歃血为盟 , 磕头对拜 , 结为异姓兄弟 , 按理来说一点也不必桃园三结义差 , 并且结拜兄弟人数众多 , 人多力量大 ,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一种说法呢?其实我们可以从桃园结义以及瓦岗结拜的团体之中进行分析 , 共有三点不同 , 这样造成的结局自然也大相径庭 。 理想不同
桃园三结义中 , 刘关张三兄弟是有着共同的理想目标的 , 那就是破贼安邦、建功立业 , 即使后来演变成匡扶汉室 , 也是一样有着共同目的的 , 三兄弟的理想一致 , 为了实现自身抱负 , 百折不挠 , 克服一切困难 , 不会轻易地被荣华富贵收买 , 也不会被困难随意击倒 。
从这三个方面便可以读明白:“愿效桃园三结义,不学瓦岗一炉香”
文章图片
而瓦岗聚义不同 , 他们的结拜是因为利益高于一切 , 从北平府结义开始 , 四十六人聚义都是有着自身的利益在里面的 , 随着团体的不断壮大 , 逐渐发展成一个个小团体小山头 , 每个人都尤其重视自身的利益 , 一旦自身的利益受到损失 , 这种内部的矛盾就会爆发出来 , 也形成不了一个统一的意见 , 久而久之 , 内部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 兄弟之间也离心离德 , 一旦有了富贵或者困难 , 就会趋利避害或大难临头各自飞 。 核心不同
桃园结义三兄弟之间 , 有着明确的核心领袖 , 这个人就是刘备 , 关羽及张飞二人是坚决支持和拥护刘备的地位 , 即使颠沛流离、寄人篱下 , 也不会轻易转投他人 , 而在后来 , 随着队伍越来越庞大 , 加入的人也越来越多 , 如诸葛亮等人 , 但是这些人都是有着共同的一点 , 那就是坚决拥护刘备的领导 , 因此 , 这个团体的向心力是非常强的 , 内部结构非常稳定 。
从这三个方面便可以读明白:“愿效桃园三结义,不学瓦岗一炉香”
文章图片
但瓦岗结拜的众兄弟之间 , 没有一个人能够胜任这种核心地位 , 李密不能像刘备那样得到众兄弟的无条件拥护 , 也无法得到所有的信服 , 其他人如程咬金、秦琼、单雄信等人 , 都有各自的追随者 , 但是自身力量的掣肘也不足以成为这个团体的领袖 , 一旦遇到严重的危机 , 这个结义团体就会七零八落 , 不复存在 , 甚至反目成仇 。 格局不同
刘关张三兄弟胸中藏着满腔抱负 , 一腔热血 , 心怀的是家国天下 , 大丈夫当如是哉 , 他们能够为了这个理想抛头颅洒热血 , 即使身死也无怨无悔 。
从这三个方面便可以读明白:“愿效桃园三结义,不学瓦岗一炉香”
文章图片
而瓦岗四十六友的格局就没有这么大了 , 他们只是一群因为各自利益驱使而团结起来的人 , 幻想在乱世之中能够搏得一份造化 , 即使失败也能够因为自己展示出的实力而得到更好的地位 , 因此 , 唐太宗李世民才能将诸如秦琼、李绩、魏征、程咬金等人收入麾下 。 结语
从这三个方面便可以读明白:“愿效桃园三结义,不学瓦岗一炉香”
文章图片
通过上述三点不同 , 便可以看出“愿效桃园三结义 , 不学瓦岗一炉香”这句话的正确性了 , 结拜不是一个头磕在地上便成为真正的兄弟的 , 他们是要有着共同的理想抱负 , 深厚的兄弟情义 , 哪怕身在他方也互相牵挂 , 甘愿为了对方献出自己的生命 , 不会被蝇头小利而驱使背叛自己的兄弟 , 如此才可以算作是“结拜兄弟” , 如果做不到这些的话即使结拜也会因为一点点的利益而背叛 , 也因此 , 世人才对桃园结义三兄弟如此推崇 。
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留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