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两位大师朱熹和王阳明的精髓:谁与我们更近?

北京联盟_原题是:两位大师朱熹和王阳明的精髓:谁与我们更近?
原创文:旅者 读史(dushi818) 特约作家
『朱熹』两位大师朱熹和王阳明的精髓:谁与我们更近?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朱熹和王阳明 , 是中国历史上两个集大成者 , 前者在南宋集理学之大成 , 后者在明朝集心学之大成 。就时间维度而言 , 谁与今天的我们更近 , 这不是一个问题 。但在精神上呢?
( 一)朱熹强调“存天理 , 去人欲” , 讲求“格物致知” 。
在历史上很长时间里 , 朱熹是仅次于孔子的第二大圣人 。他的《四书集注》是封建科举的标准教科书 , 成为封建士子(而非皇帝)修身的准则;他的理学思想被公认为“天下之真理” , 成为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哲学 , 长期为历代封建王朝所垂青 , 作为治国之本 , 同时也作为封建王朝对人们(同样不包括皇帝)思想行为的规范准则 。
朱熹一生所追求的东西叫做“道” , 即天下所有规律的总和 , 洞悉了道 , 就可以洞悉世间一切 。
朱熹把世界分成两块 , 一块叫“理” , 一块叫“欲” 。他认为“理”存于万物中 , 但“理”有一大敌 , 那就是“欲”;所以要想“存天理” , 就必须“去人欲” 。
在践行上 , 怎样才能做到存天理、去人欲?怎样才能悟道?朱熹提倡的方法是:格物致知 。格 , 即琢磨的意思 。只有不停地格物 , 与事物紧密接触 , 才能明白其中包含的“理”;在这个过程中 , 还得要去除人的一切欲念 。
朱熹终其一生 , 虽为仕不多 , 但也曾在其任上勤政有为 , 兴学校 , 广教化 , 督吏治 , 敦民风 。他还改建、扩建了岳麓书院 , 空余时间亲自到此讲课 , 使岳麓书院成为南宋全国四大书院之一 。
但朱熹在奉诏进讲《大学》时 , 却犯了一个错误 , 没有区分清楚授课对象 , 自顾自地在那反复强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 , 希望通过匡正君德来限制君权滥用 , 这就引起了宋宁宗和宰相韩侂胄的不满 。因此 , 朱熹在朝仅一个半月 , 便被宋宁宗内批罢黜了待制兼侍讲之职 。
朱熹是个做圣贤的人 。可惜的是 , 他成也圣贤 , 黜也圣贤 。
(二)王阳明强调“心即理” , 讲求“知行合一” 。
『朱熹』两位大师朱熹和王阳明的精髓:谁与我们更近?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 , 又是心学集大成者 , 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 。他的哲学思想在明代影响最大 , 并传至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他集立德、立功、立言于一身 , 成就冠绝有明一代 。
有趣的是 , 王阳明早年却是朱熹的一个超粉 , 他起初的理想就是像朱熹那样 , 做圣贤 。
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故事 , 说的便是王阳明在他21岁那年 , 读完朱圣人著作后 , 便邀请朋友一起到家中“格竹” 。两人端坐院中一棵翠竹下 , 目不转睛盯着竹子 , 希望参透竹子的变化玄机 , 掌握世间万物的变化规律 。格了三天三夜 , 朋友晕倒了 。格了七天七夜 , 王阳明也晕倒了 。苏醒之后 , 王阳明喟然长叹:“圣人之说可疑也!”
后来又经历了一件事 , 让王阳明开始全面怀疑朱熹之学 。他在游览杭州虎跑寺时 , 看见一位僧人正在闭目打坐 , 据说已不视不言三年 。王阳明绕着和尚走了几圈 , 冷不丁大声喝问:“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和尚给惊动后 , 睁眼应了一声 。王阳明继续盯着他问:“家中还有何人?”和尚答:“老母尚在 。”王阳明又问:“你想念她不?”和尚没有即刻回答 , 过了一会 , 面有愧色地说:“怎能不想啊!”和尚的回答 , 让王阳明顿时陷入沉思 , 这个僧人即便苦修至此 , 心里也仍存思母之念想 , 何况凡人?王阳明意识到 , 凡为人者 , 皆有欲念;人之欲念 , 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泯灭 。朱熹之说 , 不符合人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