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冻害发生」育种家有话说|小麦冻害的二三事

【 「小麦冻害发生」育种家有话说|小麦冻害的二三事】我们可以肯定的说,小麦冻害不是一遇降温或寒潮来袭就会发生,即便是那些较为明显的降温和寒潮来袭,也不一定就能都够造成小麦冻害的发生。
小麦冻害发生缘由其实是复杂的,它除了有品种、气温和土壤墒情等几个内在和外在环境因素外,我们人为或栽培因素也在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譬如播种期过早或过晚,播种过深或过浅,应该浇冻水的地区是否浇了冻水、浇冻水时间是否适宜,以及冬前壮苗是否形成等,这些因素都在左右着小麦是否在越冬降温期间或寒潮来临后发生冻害。
很多时候,小麦冻害的发生多是在天降温、人“帮忙”的情形下才发生的。也就是说,小麦冻害发生与我们人为因素有很大关系。
那么,小麦冻害究竟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发生呢?这其中,我们人为“帮忙”因素又表现有那些呢?
 「小麦冻害发生」育种家有话说|小麦冻害的二三事
文章图片
图1:部分穗子退化和穗子部分退化了。
第一、品种类型选择不对和跨生态区引种
我们知道,小麦生态区域划分明确,不同生态区内的品种有各自的类、型特征及表现,这些各自的特征及表现就是它们对本生态区气候、环境等因素适应的具体表现。生产过程中,当品种类型选择不对时,就已经给小麦冻害发生留下来极大的隐患,此时一旦遇到了“冷冬”或较明显“寒潮”来袭,小麦冻害发生也就成了很自然的事儿了。所以,选择利用适合本地区抗寒性好的小麦品种是防止小麦冻害发生最经济和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我国内陆小麦生态区依据光照、温度、海拔等因素自北往南划分为北部冬麦区,黄淮麦区(分南北片)长江中下游麦区以及西南和华南麦区。一般小麦引种规律为同生态区内或同纬度同海拔、气候条件相近的地区间可以相互引种;不同生态区特别是南北间引种就容易失败!而这些失败则大多表现在了“南种北引”所造成的冻害上。
例如一:这是被写进小麦引种失败教科书的例子——在五十年代初期,由于一些北方小麦品种的抗条锈病能力的丧失,生产上的小麦品种出现了紧缺现象,此时黄淮麦区的小麦品种碧蚂一号依仗着其矮秆抗病、大穗、高产等优点,不仅种植到了河北省的保定、沧州一带,并且还在向北扩种到了天津、北京、及翼东一带……结果遇到“冷冬”后遭受严重的冻害,导致一些冻害发生严重地块几乎绝收。1963年以后,以碧蚂一号为代表的“跨生态区品种”在北部冬麦区被淘汰殆尽。
例如二: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明显,北部冬麦区和黄淮北片麦区的一些品种“春性化”和“南种北引”又开始抬头。到了2000年以后,一 些河南半冬性品种北引到了河北山东南部;一些河北、山东半冬性品种又一次被引种种植到了北京、天津周边。当再结合一些当地品种“春性化(抗寒性偏弱)”表现明显,这让2000年后,特别是随着2010年后冬季气候的不断波动和有相对“冷冬”的出现,北部冬麦区和黄淮北片的小麦冻害时有发生。这些小麦冻害的发生,是“气候+侥幸+诱惑下”的结果,其中人为对产量单方面的追求是主要因素或背景。
所以我要说,选择了不“对路”或抗寒性不好的品种类型才是导致冻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因为,同年、同地区不是所有的小麦品种都发生了冻害,同年、同地区那些“对路”和抗寒性好的品种越冬性不差。
第二、不按规矩种植和管理是小麦发生冻害的第二个“人为”因素
这个“不按规矩种植和管理”,我们将其分“不浇冻水”和“早播晚播”两个典型方面来说。
(1)首先说“不浇冻水”。
在各种有关的小麦栽培书籍的小麦越冬管理一节中,北部冬麦区和黄淮北片的小麦都有对浇冻水的要求,一般情况下人们也都会按照要求去做。但是往往发生如下两种情形时,种植者就“不按照规矩”做了,也就是不浇冻水了:①秋季雨水偏多,土壤有一部分墒情,麦苗看着基础不错;②秋季比较干旱,麦田在“满月”前后浇了“满月”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