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人』历史上闯关东的人,为什么要选择寒冷的东北,而不去富饶的江南

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闯关东俗称大迁移,说白了就是一群为了活命的人到东北开荒种地的事。历史上诸如这样的大迁移例子举不胜举,什么走西口,下南洋,闯关东等等,这里面闯关东无疑是最著名的一次农民大迁移。

文章图片
为何叫闯关东呢?就是被生活逼迫的无路可走的人们从山海关内出来,到寒冷的东北去开垦土地。而东北当时又被称作“关东”,当年以山东人为主的这些人,冲出了一切束缚和阻力,为了生计不顾一切地挑着担,扛着行李,推着板车,步履蹒跚,跋山涉水地来到了寒冷的东北谋生,他们的这种不顾一切的精神,被称为“闯劲”,所以后来就有了“闯关东”这个名号。历史上闯关东早在明清时期就开始了,到了民国时期最为盛行,主要群体是以山东为主的关内人。当时有一批山东人离开家乡出关,不远千里来到了贫瘠的东北大地上,而这对中国东北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同时这片土地也拯救了成千上万的人口,他们将东北荒芜而肥沃的土地开垦了近百万平方公里,堪称近现代史上的一个壮举。

文章图片
那么,这些人为什么会奋不顾身地选择去荒无人烟天寒地冻的东北地区呢?其实在清朝时期,对百姓从关内迁到关外是有明确限制的,这正是因为清朝害怕在那里滋养出一批关外的游牧势力,极有可能威胁到大清的江山。当时东北地区人口最少的时候,不到万人,这么广阔肥沃的土地竟然成了无人区。到了晚清时期,清政府昏庸无能,很多百姓也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很多势力迫于生计,还是揭竿而起与朝廷作对,再加上当时地质灾害的影响,迫不得已才将这个限制放开,而在当时工商业还在起步阶段的中国农业,就成了中国的立国之本。

文章图片
东北地大物博,资源辽阔,不缺的就是耕地,唯一就是人口稀少,多余的土地肥沃无人耕作,自然资源丰富,这样闯关东的人就可以轻松地获得土地和矿产。相对而言,南方江南地区人口稠密秩序稳定,很难快速的获取生产资源,因此,闯关东的这批人,正是看重的这一点。江南地区号称三山六水一分田,尤其是浙江耕地面积更少,从地形上来看这里大多以山和水为多,古代在服务和旅游业没有开启之前,这里相对来说没有什么太大的价值,而江苏的情况可能会好一些,地势比较平坦,在古代称之为鱼米之乡。

文章图片
不过如此富饶的江南人口早已爆棚,耕地光是本地人都分不过来,逃难的人去了更是没有什么机会,山东人选择东北其实在文化上也比较接近,山东大汉,东北汉子,是吧!听起来就像一家人。所以比起江南的小家碧玉,水路纵横,山东人更加认同东北的大平原,并且两地的百姓在饮食风俗和文化上也很接近,交流障碍比较少。东北人豪爽的性格更容易沟通,而且山东人和东北人自古就有一种亲切感,所以很快他们就能在东北适应那里的生活习惯。因此,这些人宁愿选择寒冷的东北,也不去富裕的江南就是这个道理。【 『山东人』历史上闯关东的人,为什么要选择寒冷的东北,而不去富饶的江南】

文章图片
在那个兵荒马乱靠天吃饭的年代,多少人为了生计而背井离乡,苦苦寻觅自己的生存之道,又有多少人因贫穷饥饿而丧了命。对于勤劳肯干的山东人来说,不走出去,就等于等死,因为死守在自家的家乡,就要被饿死,所以这些山东人就把眼光瞄向了东北大地,东北无疑也就成了他们最好的选择。另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东北离关内从地理位置上来说,相比遥远的江南更近一些 ,山东人出了山海关之后,就是关东地界,对于战乱年代,拖家带口的他们,自然会选择路途比较近的地方啦!所以这也是山东人选择东北的一个有利条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