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兵]缘何?战斗刚刚开始,这个营发射一架号手全体“阵亡”

火箭军某旅战术演练中 , “敌机”强势突袭 , 是该冒险“亮剑”殊死一搏 , 还是避其锋芒保存兵力?对此 , 官兵众说纷纭——
一道开放性考题掀起“头脑风暴”
■解放军报采访人员 邓东睿 通讯员 王天林
北国大地 , 春意盎然 , 火箭军某旅一场战术演练正在紧张进行 。
指挥所内 , 发射一营营长于玺兴目光紧紧盯着指挥平台 , 心情忐忑 。此次演练 , 发射一营的各发射架是“主角” 。“战”前 , 该旅领导曾透露:演练会出一道难度不小的考题 。究竟这道神秘的难题考啥?于玺兴不敢懈怠 , 特意嘱咐参演官兵:“打起精神来灵活应对 , 坚决完成任务 。”
突然 , 指挥平台响起一声警报 , 实时信息传来:发射一架号手全体“阵亡” , 导弹发射失败!
“首战就打了个败仗?!”抄起通信设备 , 于玺兴急于找发射一架指挥长张伟问个究竟 。
原来 , 就在发射一架官兵依令抵达指定地域展开导弹发射操作时 , “敌机”突然强势来袭 。眼见发射零点将至 , 为抢夺发射时间 , 张伟索性心一横 , 率领官兵与“敌机”来一场“时间赛跑” 。最终 , 仅以数秒之差 , 发射一架剑未出鞘即遭“敌机”精确打击 , 惨败沙场 。
对于惨败的结果 , 张伟却有些不服气 。演练结束后他找到导调组 , 一边复盘一边阐明自己的看法:按照“敌机”距发射阵地的距离、飞行速度、武器性能等条件计算 , “敌机”要阻拦导弹发射轻而易举 。在这样不对等的对抗条件下 , 导弹发射根本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听罢 , 导调组反问:“面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 有没有其他应对办法呢?依照战场整体态势分析 , 为保存兵力、以利再战 , 是不是应该主动‘舍车而去’?”
“中军帐”抛出的问题 , 引发了官兵热议:一位连长复盘讲评时坦言 , 虽然导调组设定的博弈场景有点刁难人 , 但理性思考权衡后 , “舍车而去”不失为当时战场条件下的明智选择;一名士官指挥长则认为 , “车在人在、车亡人亡”是战斗精神的体现 , 狭路相逢殊死一搏也无可厚非 。
“什么样的选择是对的 , 不可一概而论 。”讨论越来越激烈 , 旅长解维鹏也参与进来亮出观点:“分析战例得失 , 不能局限于一个发射架的输赢 , 应基于战场全局这个‘棋盘’来思考 。面对强势突袭 , 在判断出自己发射无望 , 并且知道上级还有其他发射力量的情况下 , 我认为保存有生力量投入后续战斗更有意义 。”
开放性考题的解答探讨不是为寻求标准答案 , 恰恰是为了引导大家在谋打赢上树立大局观念和整体思维 , 善于在困境中另辟蹊径 。懂得这番苦心 , 官兵在接下来的演练中更加积极开动脑筋 。该旅党委顺势在全旅组织“谋兵论剑”讨论活动 , 将一个个战术课目、战场特情置于整体作战背景、作战流程中考量 , 引导官兵研究攻关 , 大胆构想多种应对招法 , 掀起一场谋战思战的“头脑风暴” 。
[官兵]缘何?战斗刚刚开始,这个营发射一架号手全体“阵亡”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官兵]缘何?战斗刚刚开始,这个营发射一架号手全体“阵亡”】战斗发射演练 。王 杰摄
砍掉拴住思维的“小木桩”
■旅长 解维鹏
曾有一则故事 , 讲的是画家问老农:“小木桩缘何能拴住大水牛?”老农笑答:“这头牛还是小牛犊时 , 就被拴在小木桩上 。在它脑子里 , 小木桩早已成为不可挣脱的‘大树’ 。”我们常讲“思维不拘成法、行动不拘一格” , 怕就怕固有的“法”与“格” , 早已成为官兵脑子里“不可挣脱的‘大树’” 。
战争胜利之奥秘 , 流动不居 。战场上 , 军人更应该突破自己的思维局限 。对一辆发射车、一枚导弹的取与舍 , 要放在整个战局上称量 。回想当年解放战争中 , 很多人一时不理解党中央、毛主席为何会选择主动暂时放弃延安 , 而后来的历史发展表明这一决策十分英明:局部放弃 , 正是为了全局胜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