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瑞幸为什么需要造假:用资本的锁链,把自己套牢了( 二 )


前面说了 , 瑞幸是快餐店+饮料的模式 , 也就是说 , 瑞幸必须让喝咖啡这件事 , 能够打破圈层和年龄的界限 , 让大家喝咖啡像喝可乐一样稀松平常 , 才有可能成立 。 而不是指望这些重度用户 。 从一开始的模式设计 , 瑞幸也确实是这样想的 。
可惜 , 中国用户的增长速度 , 还是赶不上瑞幸开店的速度 。 瑞幸只能靠补贴来获得增量市场 。 就像开包子铺的 , 大家都是稳扎稳打 , 一个店一个脚印 , 没有谁一夜暴富 。
于是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来了 , 瑞幸为什么要疯狂的开店?
碰瓷是把双刃剑
在此前的文章中 , 我已经仔细分析过 , 开店这件事属于零售业的范畴 , 易学难精 , KNOW-HOW很多 。 一位餐饮业从业20年的老炮也指出过 , 疯狂开店是瑞幸给自己埋下最大的坑 。
那么瑞幸为什么不得不开店呢?按照前述分析 , 瑞幸的模式即使在无店铺依托的情况下 , 也有可能实现一定的市场覆盖 。
我们要回到瑞幸最初的营销定位 , 那次著名的碰瓷事件说起 。 2018年5月 , 瑞幸发表公开信 , 指责星巴克涉嫌垄断 。 从营销角度看 , 这是非常高明的一次偷袭 , 弄得星巴克很难受 , 回应也不是 , 不回应也不是 。
因为所有人都明白 , 包括瑞幸自己 , 星巴克和瑞幸的市场不是同一市场 , 瑞幸做的是平价咖啡 。
这次定位上的碰瓷 , 也为瑞幸在美国资本市场说圆故事埋下了伏笔 。 简单说 , 瑞幸模式就是一个和星巴克类似的模式 , 只是它面对的是一个更庞大而且有潜力的市场;两者最大的不同是 , 瑞幸提出的所谓第四空间 , 也就是靠外卖咖啡来增加销售 , 这更符合年轻人的习惯 。
但是连瑞幸自己也没有注意 , 这个碰瓷和定位 , 把自己也绑架了 , 那就是 , 瑞幸不能没有咖啡店 。 哪怕这个店很小 , 不像星巴克那样是个所谓文化的载体 , 还是要有 。
这个道理现在看非常简单 , 假设瑞幸对美国投资人说 , 你们都知道可口可乐和麦当劳吧 , 我们准备用可口可乐+麦当劳的方式卖咖啡 , 美国投资人会怎么说?他们也许会说 , 出去吧 , 不要来玷污我们的咖啡文化!
咖啡店是咖啡文化的土壤和象征 , 这个象征如果瑞幸丢弃了 , 整个故事就讲不圆了 。
于是 , 瑞幸只好不停的开店 , 但是开店的本意 , 应该是满足潜在已知消费者的需求 。 消费力就像种子 , 是需要时间生长的 , 可是瑞幸跑的太快了 , 没时间等 。
还请注意一点 , 瑞幸大力推行咖啡外卖 , 实际上也陷入了中国新零售遇到的一个悖论:过早的把线下流量导入线上流量池 , 那你的门店意义何在 , 不是坐等着亏钱吗?
其实 , 瑞幸后期不断尝试新的业务线 , 小鹿茶和轻食 , 应该是已经感觉到了笔者前面说的包子困境 。 有人喝咖啡 , 但是总量不多 。 说到底是 , 单一产品带来的单一场景问题 。 因此瑞幸希望扩大产品线 , 来带动销售 。
但是这又涉及一个心智认知 , 毕竟咖啡馆是线下场景 。 在零售业 , 主打引流产品可以带动低频但是高毛利的商品销售 , 没有听说还能反向操作的 。 为了吃块蛋糕 , 请你顺便买杯咖啡吧!
【#星巴克#瑞幸为什么需要造假:用资本的锁链 , 把自己套牢了】至此 , 瑞幸终于用资本的锁链 , 把自己套牢了 。 所以 , 瑞幸的造假行为 , 是这一“颠覆”型的商业模型一步一步推演至今的结果 。 所有参与者 , 难辞其咎 。
(责任编辑:崔晨 HX015)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