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书阁:丁琏:《五十二病方》——已知的中国最古老的医学方书


一书阁:丁琏:《五十二病方》——已知的中国最古老的医学方书
文章图片
西汉《五十二病方》
一书阁:丁琏:《五十二病方》——已知的中国最古老的医学方书
文章图片
马王堆汉墓《五十二病方》 , 帛书 。 是现知中国最古老的医学方书 , 也是中国最早的实用外科手册(书法抄本) 。 (图2)
唐孙思邈孙思邈《药方帖》拓片 。
释文:芎藭不宜兹补 。 下白 , 纳少 。 粟米一石 , 资饮啜也!思邈 。 (图3)
一书阁:丁琏:《五十二病方》——已知的中国最古老的医学方书
文章图片
东晋
王献之
王献之《新妇地黄汤》 , 纵25.3厘米 , 横24.0厘米 , 现藏日本东京台东区书道博物馆 。
释文:新妇服地黄汤来 , 似减 。 眠食尚未佳 。 忧悬不去心 。 君等前所论事 , 想必及 。 谢生未还 , 可尔 。 进退不可解 , 吾当书问也 。
【一书阁:丁琏:《五十二病方》——已知的中国最古老的医学方书】
一书阁:丁琏:《五十二病方》——已知的中国最古老的医学方书
文章图片
北宋
黄庭坚
黄庭坚《制婴香方帖》 , 纸本 , 纵28.7厘米 , 横37.7厘米 ,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
释文:婴香 , 角沉三两末之 , 丁香四钱末之 , 龙脑七钱别研 , 麝香三钱别研 , 治弓甲香壹钱末之 , 右都研匀 。 入牙消半两 , 再研匀 。 入炼蜜六两 , 和匀 。 荫一月取出 , 丸作鸡头大 。 略记得如此 , 候检得册子 , 或不同 , 别录去 。 (图1)
有关苏轼所记录的防疫的经历和经验 , 应该不虚 。 当年他被流放海南 , 乃未开化之地 , 各种条件非常艰苦 。 苏轼极其乐观 , 更主要是留下了很多读书的种子 。 苏轼的学生黄庭坚 , 一生命运极似老师 , 流放时间较长 , 作品也是沿途散播 。 不管条件如何艰苦 , 黄庭坚仍然是比较达观的 。 同样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秦观则没有那么豁达 。 他患有严重的焦虑症 。 从黄庭坚的《制婴香方帖》(图1) , 可以看出文人宋代文人生活的比较讲究 。 由于在宋代的上层社会生活中 , 焚香是一项不可缺的日常基本内容 , 所以“玉鼎翻香”就成了那一时代人人熟悉的小细节 。 传统上 , 鲜花蒸馏而成的香水被称作“花露” 。 中国人对于花露的认识 , 则是以阿拉伯玫瑰香水—蔷薇露为起点 。 史料记载 , 蔷薇露在五代时首次登陆 。 香水的“革命”发生于宋代 , 此前的赏香之道则主要在于焚香 。 宋时“花露蒸沉”而成“液” , 制备香水的蒸馏萃取技术来自阿拉伯 , 到元时 , 同样的原理还曾为我们带来烧酒 。 现代制备香水的装备与那时原理相通并更为精良 , 只是少了些古时的烟火气息和手工艺的亲近感 。 中国古人认为 , 疫毒是偏性极重一种邪气 , 可用药物的偏性来克制疫毒的偏性 。 比如 , 可用药物悬挂或佩戴的方法 , 或悬挂于门户、帐前或佩戴于手臂、头顶 , 可以有效预防疫毒感染 。 民间就有“戴个香草袋 , 不怕五虫害”之说 。 佩戴香囊 , 虽是一种民俗 , 但也是一种预防疫病的方法 。
中国的古典医籍书法抄本非常多 。 《灸经》之外 , 尚有同在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帛书(图2) 。 1973年底 , 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批珍贵文物 , 其中有不少帛书、木简 , 包括很多古医书 。 在这些古医书中 , 字数最多的一种 , 由于没有书名 , 所以热心的整理者根据书首录最后的“凡五十二”四字命名为《五十二病方》 。 这本书载药247种 , 共有医方280个 。 统观全书 , 重点放在治疗上 。 这本书是我国目前能见到的最早有关外科治疗方面的专门著作 , 有的现在仍在临床上使用 。 不独于此 , 《五十二病方》也是中国已发现的最古老的医方 , 证明2500多年的长沙 , 就已经有了阿胶的生产技术 , 为南派阿胶的发源地 。
比起以上所列的各类书作 , 有“药王”之称的孙思邈 , 传世的《药方帖》(图3)可以说极度珍贵了 。 孙思邈一生活了100多岁 , 在当时确实可以看作是神仙了 。 根据5100个唐代墓志铭的统计 , 人均寿命59岁 。 苏轼三十多岁就自称老夫 。 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中 , 提到以酒避疫的重要作用 。 早在千年前 , 孙思邈就将酒评价为:“一人饮 , 全家无疫;一家饮 , 一里无疫 。 ”历代中医认为 , “酒为百药之长” , 对其本身的药用价值以及以其制备药酒而使药力大增的作用倍加推崇 。 “医”字繁体“醫” , 《说文解字》解释为:“治病工也 。 殹 , 恶姿也;医之性然 。 得酒而使 , 从酉 。 王育说 。 一曰殹 , 病声 。 酒所以治病也 。 《周礼》有医酒 。 古者巫彭初作医 。 ”其中的酉 , 本义就是酒 。 古人关于“医”的认识与“酒”是一体共生的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 喝酒避疫是中国人人体实验的结果 , 并传承为族群的生活经验乃至形成文化习俗 。 《诗经》中有“为此春酒 , 以介眉寿”之说 。 在传说成书于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便有关于酒用于医疗的记载 , 书中指出 , 作“汤液醪醴”(酒) , 其医疗作用是“邪气时至服之万全” 。 古人过春节有喝“屠苏酒”(在一种称作屠苏的房子里酿造的药酒)的风俗 , “爆竹声中一岁除 , 春风送暖入屠苏 。 千门万户曈曈日 , 总把新桃换旧符” , 至今延续了近千年仍被中国人用作新春对联的、宋代政治家王安石的《元日》诗 , 记录下中国人的这种传统习俗 。 而据现代学者研究 , 这种药酒有“避除疫疠”的功效 。 此外 , 中国古人还有在端午节饮艾叶酒、重阳节饮菊花酒以避瘟疫的习俗 。 当然 , 每个人要依据自身的情况来决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