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马陵之战】战国时期马陵之战“郯城说”可信度较高( 二 )


前述徐广等人认为马陵之战的马陵即马陵会盟的马陵,而马陵会盟与鞌之战又都发生在春秋时期,故马陵之战的“马陵”有可能是与鞌之战相关的“马陵”。这样,郯城出土的大量兵器尤其是“郤氏左戈”有利于“郯城说”。
第三,《汉书·五行志》记载,鞌之战晋军“追亡逐北,东临海水”,颜师古注曰:“谓逐之三周华不注,又纵之,入自丘舆,击马陉,东至海滨也。”郯城距离海滨较近,亦有利于“郯城说”。
《汉书·五行志》记载:“晋外灭二国,内败王师,又连三国之兵大败齐师于鞌(师古曰:谓成二年晋郤克……及齐侯战于鞌,齐师败绩,鞌,齐地),追亡逐北,东临海水(师古曰:谓逐之三周华不注,又纵之,入自丘舆,击马陉,东至海滨也)。”“马陉”即“马陵”,如《左传》对鞌之战记载为“晋师从齐师,入自丘舆,击马陉”,《史记》对此记载为“于是晋军追齐至马陵”(裴骃《集解》引徐广的观点对“马陵”的“陵”注释为“一作‘陉’”)。结合颜师古注释及前文,郯城马陵更符合晋军追齐“东临海水”“东至海滨”的说法。
第四,《史记·魏世家》记载,庞涓和魏太子申追击孙膑的途中经过外黄(今河南民权),外黄与郯城之间的距离有利于“郯城说”。
《史记·魏世家》外黄徐子对太子申说:“太子自将攻齐,大胜并莒,则富不过有魏,贵不益为王。若战不胜齐,则万世无魏矣。”太子申听后想撤军,但被其御劝阻,于是继续追齐军。太子申与徐子对话,当在庞涓、太子申“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之前。因为按常理说,他们“弃其步军”,纵轻骑“倍日并行”(昼夜兼程)的过程中,不太可能中途会客。因此,魏军昼夜兼程追赶齐军可能是过了外黄以后的事。通常情况下,骑兵一昼夜行七百里是没问题的。《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就有“去长安七百里,轻骑一日一夜可以至秦中”之语,而外黄到鄄城、范县只有三百里左右,到莘县、大名也只有四五百里,其距离应不足以庞涓、太子申率轻锐“倍日并行”。况且庞涓、太子申昼夜兼程可能不止一日一夜。
与前述鄄城等地相比,郯城距外黄较远,两地之间的路程更适合魏军轻锐“倍日并行”,且据文献可知,大梁到郯城之间(外黄在两地之间)的交通较为便利,《史记·楚世家》有“膺击郯国,大梁可得而有也”之语。交通便利,也是魏军长驱直入齐地的重要原因。而此前庞涓在桂陵(从外黄看,桂陵与鄄城、大名方向大致相当,它们距离不远)受过伏击,若再往曾遭受伏击的方向追击,应有所顾忌。因此,外黄与郯城之间的距离有利于 “郯城说”。
第五,齐军诱敌路线“大梁西—大梁—外黄”有利于“郯城说”。
当代很多马陵之战的研究者认为马陵之战时魏国国都在大梁,但魏都那时还在安邑(今山西夏县)。如《史记·魏世家》记载:“齐虏魏太子申,杀将军涓,军遂大破……安邑近秦,于是徙都大梁。”《史记·商君列传》记载:“齐败魏兵于马陵,虏其太子申,杀将军庞涓。其明年……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了解当时魏都在安邑,对研究齐魏双方的行军路线有价值。若《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所载“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和庞涓所言齐军“入吾地三日”属实,则可知当时齐军已深入魏国腹地,而“过而西矣”很可能是指齐军已经过大梁,向西(魏都安邑方向)进军,“直走魏都”(《资治通鉴》周纪二)。
马陵之战没有争议的是,魏军的行军路线肯定是尾随齐军。既然齐军已经过大梁西进,前述魏军在追击齐军的过程中又经过外黄,那齐军诱敌的路线肯定有一段是“大梁西—大梁—外黄”,这一路线大致是由西向东走向,而鄄城、范县、莘县、大名几乎在外黄正北方。如果孙膑在庞涓的“追击”下,选择在鄄城等地设伏,齐军就要在外黄附近拐弯,拐近乎直角的弯,才能到达鄄城等地,这有悖行军常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