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大神说#不列颠的救星超级马林“喷火”战斗机的诞生,源自民间的自发行动( 三 )


“喷火”战斗机革命性的机身结构设计 , 特别是该机的半椭圆形机翼 , 对于提高飞行性能有很大作用 , 但是受限于当时生产制造技术 , 这些新的结构设计却会直接导致该机在生产上费时费力 , 所以在进入批量生产阶段之后 , 该机的生产工作给超级马林公司带来了无尽的烦恼 。 相比之下 , 结构简单的“飓风”战斗机生产速度则要远高于“喷火”战斗机 。 为此 , 直到1938年8月份 , 第一架生产型的“喷火”战斗机才正式交付英国皇家空军使用 。
出众的性能与随之而来的“麻烦”
“喷火”战斗机采用了半纺锤形机头设计和半椭圆形机翼 , 这些特点使其在气动外形方面在当时的战斗机设计中几乎达到了无出其右的高度 。 当然 , 除了气动外形之外 , 该机还采用了很多先进设计和技术 , 比如说该机的发动机直接安装到了位于座舱前方的防火架上 , 而该机的机身则是采用了在当时极具创新性的半硬壳式结构 , “喷火”战斗机还是英国空军的第一种全金属蒙皮的军用战机 。 所有这些新的设计和技术的应用使得“喷火”战斗机获得了相当优异的综合性能 , 但是凡事都要一分为二来看 , 这些新技术和设计也有糟糕的一面 , 那就是在当时的生产工艺水平下 , 要完成这些新设计的生产加工实在是太过繁琐了 , 因此该机的生产速度大受影响 , 直接导致“喷火”战斗机交付英国空军的进度一直都不能令人满意 。
#军事大神说#不列颠的救星超级马林“喷火”战斗机的诞生,源自民间的自发行动
文章图片
△1938年 , 第19战斗机中队的一架“MarkⅠ”型“喷火”战斗机 , 编号K9795
1938年8月4日 , 一架“喷火”战斗机(编号K9789)飞抵位于达克斯福特的英国皇家空军第19战斗机中队 , 这也是第一架正式服役的“喷火”战斗机 , 第19战斗机中队也顺理成章成为第一个列装“喷火”战斗机的战斗机中队 。 受限于较慢的生产速度 , 英国皇家空军一直到当年年底 , 才形成了两个装备满员“喷火”战斗机的战斗机中队 , 而所谓“齐装满员” , 其所有装备的“喷火”战斗机数量也不过就是区区40架而已 。
第一批入役的“喷火”战斗机被称为“MarkⅠ”型 , 这一型号属于小批量的预生产型 , 该型“喷火”战斗机最初配装一台“梅林-2”型发动机 , 后来换装了“梅林-3”型发动机 , 换装之后能够在4500米的高度达到563公里的时速 。
在螺旋桨方面 , 早期的“喷火”战斗机安装的是瓦次(Watts)双桨叶定距螺旋桨 , 后续型号则改用了三桨叶、双桨距的德·哈维兰(dehavilland)和罗托尔(Rotol)螺旋桨 。 在双桨距系统中 , 小迎角桨距用于起飞 , 大迎角桨距则用于巡航 , 这些措施都有效提高了飞机起飞和爬升的性能 , 但是飞行员需要确认螺旋桨的桨距到底是处于小迎角的起飞位置还是大迎角的巡航位置 。 再之后 , “喷火”战斗机则换装了恒速桨 , 飞行员就不再需要确认螺旋桨的桨距 , 减轻了其操纵负担 。
#军事大神说#不列颠的救星超级马林“喷火”战斗机的诞生,源自民间的自发行动
文章图片
【#军事大神说#不列颠的救星超级马林“喷火”战斗机的诞生,源自民间的自发行动】△早期的霍克“飓风”战斗机 , 也采用了瓦次双桨叶螺旋桨
在座舱设计方面 , “喷火”战斗机的座舱盖是最让英国皇家空军的飞行员纠结的地方 , 毕竟在过去多年来 , 这些飞行员长期使用的都是开放式的座舱 , 这已经形成了某种“习惯的力量” , 所以英国皇家空军的很多老飞行员仍然喜欢在飞行中打开“喷火”战斗机的座舱盖 。 当然 , 这也有“喷火”战斗机本身的原因 , 该机的整体尺寸设计比较紧凑 , 座舱空间布局就显得比较局促 , 对于身材高大的飞行员来说 , 就更显得压抑了 。 后来超级马林公司在听取了多名资深飞行员的建议之后 , 把该机最早期的扁平座舱盖设计成为突起座舱盖 , 总算是扩大了座舱的空间 , 稍微缓解了这一问题 。 而这种突起的座舱盖设计在当时也成了“喷火”战斗机的显著外形特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