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聚焦]揭秘耀州窑倒装壶发现始末( 二 )


高立勋将“泥壶壶”拿回西安以后 , 经过反复观察、比较 , 初步判断这件器物应是宋代耀州窑出产的青瓷壶;然后 , 他又查阅了大量的资料 , 包括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以及日本、韩国等相关陶瓷图录 , 均未发现与这件瓷壶一样造型和结构的器物 。
为了证实自己的看法 , 高立勋与当时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著名考古学家石兴邦等古陶瓷鉴定专家联系 , 一同考证 , 经过多方探究 , 均认为该器物应该是耀州窑宋代时期出产的青瓷 , 器型绝无仅有 , 是耀州窑一个失传了的宝贝 。
后来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 陶瓷专家也对这件青瓷进行了鉴定 , 说法与陕西专家基本一致 。 因该制式青瓷他们也从未见过 , 就动员高立勋 , 希望他能把这件瓷器捐献给故宫 , 高立勋没有答应 。
接着 , 他又通过熟人联系到上海博物馆的古陶瓷专家 , 听了对倒装壶的描述 , 对方希望高立勋能够去上海一趟 , 他们给报销来回交通费 , 坐火车和飞机都行 , 并承诺奖金翻番 , 条件是把这件瓷器留给他们 , 高立勋仍然没有答应 。 他认为这是陕西生产、陕西出土的宝贝 , 不能留到外地 , 应该让它留在故乡 。
经过多次鉴定后 , 该器物最终被认定为耀州窑五代至宋代时期生产的青釉瓷器 , 是一件珍品 , 填补了耀州窑瓷器的一个空白 , 对研究耀州窑制瓷历史有着重大的意义 , 初步定名为“倒灌瓷壶” 。 有专家表示 , 耀州窑也曾出土过几件五代和金代的这种瓷器残件 , 但均没有高先生这件完整和具有代表性 , 它可以说是同类瓷器中的绝品、孤品 。
搞清楚该器物的“身份”后 , 高立勋向姐姐、姐夫说了这是一件宝物 , 还是交给国家最安全 。 姐姐、姐夫听后 , 同意了他的意见 。 这之后 , 高立勋就代表姐姐一家将这件青瓷壶捐献给了当时的陕西省博物馆(现陕西历史博物馆) 。 最初博物馆说给几百元钱作为奖励 , 但他考虑到姐姐一家都是农民 , 生活不宽裕 , 就动员博物馆给了1000元的奖金 。 当时的博物馆负责人说 , 1000元奖金 , 是他们博物馆给文物捐献者奖励最多的一次 。
1982年10月 , 在西北大学召开了一个文物捐献发布会 , 给捐献者发放了奖状和奖金 , 当时省内外多家报纸、电台都以“陕西发现宋代倒灌瓷壶”为题进行了报道 , 一时成为陕西陶瓷界的盛事 。 至此 , 这件由彬县农民从城墙里挖出的耀瓷瑰宝——“倒灌瓷壶”进入了公众的视野 , 为悠久、璀璨的耀州窑古陶瓷历史增添了一段动人佳话 。
禚振西
倒装壶反映出耀州窑高超的制瓷技艺
据中国著名的古陶瓷专家禚振西老师介绍 , 倒装壶的名称 , 也是经历了多种叫法 , 开始叫它倒灌瓷壶 , 后来也有叫它倒注壶的 , 最普遍的一种叫法是倒流壶 , 而目前陶瓷学术界认可的叫法为倒装壶 。 严格来说 , 倒装壶是一件酒器 , 不是有些人认为的茶壶或调料壶 。
为此 , 有必要将倒装壶的情况简要介绍一下:
倒装壶通高19厘米 , 腹径14.3厘米 , 底径7.5厘米 , 腹深12厘米 。 与常见的瓷壶不同 , 其壶身为一整体 , 壶盖和壶口连在一起 , 灌酒时可将壶倒置 , 将酒由壶底中间的梅花口注入 , 容量约800克 , 然后将壶放正 , 注入的酒不会从壶底的梅花口流出 , 故名倒装壸 。 倒酒时 , 可提壶把倾斜 , 酒即可由狮子口壶咀流出 。
倒装壶整体构思奇巧 , 布局严谨合理 , 壶腹圆鼓 , 设双层柿蒂 , 寓意“事事如意”;以飞凤为梁 , 凤首高昂 , 凤冠飘逸 , 曲立壶顶正中 , 象征持有者事业兴旺腾飞 。 壶咀为子母狮 , 母狮凶猛威武 , 幼狮憨态可掬 , 壶腹剔刻缠枝牡丹 , 象征富贵吉祥 , 绵绵无尽;下腹饰仰莲纹 , 喻稳坐高台 。 因装饰有狮(兽中之王)、凤(鸟中之王)、牡丹(花中之王) , 故民间称之为“三王壶” 。
倒装壶为青色釉瓷 , 造型、结构极为独特美观 , 反映出耀州窑古代工匠高超的制瓷技艺和智慧 , 是我国古代陶瓷的瑰宝和耀眼明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