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艇兵之家」在黄家塘修艇的日子

黄家塘这三个字 , 估计除了浙江象山一带有人知道 , 再远就无人知晓了 , 你想 ,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村落名字如何能走出大山呢?但黄家塘对于我们22支队和42支队的许多官兵来讲 , 却是印入脑海、刻进骨髓的一个符号了 。
1986年下半年 , 几月份记不清了 , 我们250艇达到中修标准 , 来到这个浙东沿海前哨的黄家塘4819工厂维修 。 这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大战备搞的战时潜艇修理厂 , 是林彪以军委一号文件推动战略转移的产物 , 许多兵工厂进行一半就因为林的折戟大漠而夭折 , 但代号4819的这个潜艇修理厂却得以保留了下来 。
「潜艇兵之家」在黄家塘修艇的日子
文章图片
那会寄信就要在信皮上写:浙江象山4819厂XX艇XX收 , 这里只有兵工厂的工人和我们艇员能接收 , 骑绿色自行车的邮递员都很清楚这件事 。 黄家塘专门设立了邮政所 , 这在村一级是不可想象的 , 当时几个战友还抢着买了虎年的纪念邮票 , 老百姓对于这种集邮是不感兴趣的 。
【「潜艇兵之家」在黄家塘修艇的日子】黄家塘是一个自然村 , 三面环海 , 属于西周镇管辖 , 邻近的石浦渔港比它名气大的多 , 这个海埠码头行舟鳞次 , 桅墙如林 , 岸上车来车往 , 人声鼎沸 , 一派繁忙景象 。 相反黄家塘宛如一个安静的女孩 , 宠辱不惊 , 任庭前花开花落 , 望天空云卷云舒……
250艇进厂那天 , 我们是全速从大榭岛开过来的 , 其实艇的状态非常好 。 当天下起了小雨 , 我们停靠在黄家塘最东面的码头 , 西边依次是补给舰和42支队的一条即将出厂的潜艇 , 靠近洞口最外侧是拖船 , 负责顶推潜艇入洞坞 。 记得我当时画了几幅速写 , 码头情况一览无余 , 复员回来后搬家几次也搞丢了 。
4819厂的洞库是相当大的 , 纵向一溜可以驻泊三条33艇 , 三个区域相对独立 , 有各自闭合的闸门 , 按照座墩线就能稳稳当当坐落在水下安置好的墩位上 。 与外海相通的洞口 , 设有两道防原子大门 , 最外面的异常厚重 , 加厚钢板和混凝土有一米多宽 , 采用电动咬合关闭 , 能够抵御十万吨当量的原子弹爆炸 。
「潜艇兵之家」在黄家塘修艇的日子
文章图片
第二天利用涨潮的机会 , 小拖轮从外舷拉着250艇慢慢驶向洞口 , 该洞口一半隐于水下一半露在山脚 , 由于树木葱茏和海浪翻卷 , 卫星和侦察机从外表是很难发现的 。 到达洞口后 , 小拖轮就驶离了 , 艇内除一些必要战位留人 , 其他的都下去配合工人拉牵引绳了 , 我们要赶在退潮之前坐墩 。 五部门大部分人员都安静没动 , 我也是老老实实地呆在五舱 , 听着头上传来的急急忙忙脚步声 。
很快地 , 艇定位成功了 , 我们鱼贯钻出升降口 , 顺着舷梯走上洞库右侧宽大的通道 。 闸门关闭了 , 抽水机一刻不停地排水 , 眼看着水位一点点下降 。 艇长招呼大家离开船坞 , 排队去食堂吃饭和安顿住宿 , 于是大伙背起出海包 , 拿上简单的行李走向半山腰的营房 。
营房是独立的两排楼 , 东侧的两层可以安置一条艇的全部人员 , 西侧的两层可以安置两条艇的所有人员 , 总体是按照三条潜艇的战时维护设计的 。 沿着山体近乎90度的斜坡走上去 , 首先是一对水泥门垛孤零零地立在那儿 , 但铁门却早已杳无踪影 。 营房的前面是一片活动场地 , 砂石裸露 , 没有防护 , 一不留神会掉下北面的山崖 。 朝西走到尽头就是伙房 , 拐个弯是闲置的大餐厅和炊事员休息的场所 , 整个营房建在马尾松密布的山岗之上 , 可以俯瞰山下蜿蜒的公路河流 。
吃过晚饭 , 轮到我第一个值艇内更 , 我一个人提着饭盒走向黑黢黢的山洞 , 在艇上留守的电工班的一个辽宁籍战友见到我异常兴奋 , 手舞足蹈拿出一条约一斤多的鲻鱼 , 比划着说:“鱼真多 , 抽完水船坞底下都是鱼 , 全部让工人抓走了 。 ”我俩到四舱厨房找来菜刀 , 在坞道旁边的水池子刮鳞破肚去鳃 , 收拾好鲻鱼 , 就用电水壶煮起鱼来 , 煮熟后沾着厨房剩下的酱油底子 , 美滋滋的享受 。 我是吃过饭的 , 没有多少食欲 , 那条鱼基本上让他一个人吃掉了 , 边吃边遗憾 , 说有酒就好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