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得重病,就是等死?
《混在县城》作者的乡村观察:老人得重病 , 就是等死?白靖平 我要反三俗一位“第一书记”眼中的七大农村现状捍卫人文老编:2018年 , 陕北基层干部白靖平的《混在县城》刷屏朋友圈 , 该文讲述了中国县城普遍存在的12种现状 。近日 , 作者再次以一个“乡下人”的视角 , 讲述了当代农村社会的七大现状 。 文章以自己父母家及乡亲的“现代遭遇”为素材 , 真实浓缩了当代农村的各方面的“问题” , 比社会学学者的“走马观花”调查报告更能切近农村现实 , 读来令人感慨 。几年前 , 我被县委组织部派往某村任第一书记 , 通过对农村进一步深入的接触、走访、了解 , 以及现今精准扶贫的全面启动 , 因为站的角度不一样 , 心里多了些“为什么”、“怎么办” 。不过这篇文章 , 绝对不是写给村里人看的 , 而是写给城里人和住在城里的村里人看的 。 因为真正的村里人 , 绝大多数时候 , 都是沉默而被无视的大多数 。 严格意义上来讲 , 我的农村生活是这样划分的:12岁以前 , 在村里读小学 , 彻底农村娃娃 , 念书 , 放驴 , 干农活;13岁至18岁 , 城里读中学 , 寒暑期及忙假 , 除了学校补课外 , 回农村老家 , 也干农活;19岁至22岁 , 读大学 , 寒暑假回农村老家 , 少干农活;22岁至24岁 , 外地工作 , 春节回农村老家 , 不干农活;25岁以后 , 在县城工作 , 经常回农村 , 不干农活 。这么多年 , 自己作为一个往返于城市与农村的“候人” , 不可谓不奔波 , 但这同时也给我这样“城里的农村人、农村的城里人”的双重感觉:以一个“乡下人”的视角 , 来看现代城市生活;同时也以一个“城里人”的视角 , 来看现代化冲击下的农村生活 。就当下我的感觉 , 农村生活现状较为突出者是人口问题、土地问题、产业问题、婚姻问题、养老问题、大病问题和传统习俗的崩解问题 。一、人口问题
1991年 , 我刚上小学的时候 , 一个班里有30多个孩子;1996年 , 我小学毕业的时候 , 班里只剩下9个孩子 。 这么多娃娃哪去了?大部分跟随大人流向城里 , 小部分流向外乡 。父母未进城之前 , 我母亲在村里开个小卖部 , 租赁村委的办公房 , 在我的记忆里 , 每当黄昏的时候:村委跟前人言鼎沸 , 孩子、大人、老人 , 聚集在一块 , 好不热闹 。 大家都满怀希望 , 认为好日子就在眼前 。而现在村子里所感受到的 , 似乎并没有这种充满希望的朝气 , 倒是处处显出暮气沉沉 。以在城里还是在村里来看 ,总人口分布比例如下:生活在城里占80% ,生活在村里的占20% 。现在村子里居住的有:70%的是70岁以上的老人 ,20%的是60岁以上的 ,5%的是50岁以上的,5%是50岁以下的 。在村里 , 40岁以上 ,都叫做年轻人 ,而自嘲是没本事的人 。40岁以下的大都在城里 。有的是因为工作 , 而在城里 。 诸如我 , 通过高考等一系列考试等渠道 , 在城里有了稳定的工作 , 而彻底的居住在城里 。有的因为生存 , 而在城里 。 大部分年轻人通过自己的本事 , 在城里打工赚的钱 , 比种地或者放羊来的收入多 。再者为了孩子的读书问题 , 待在城里 。有的是因为面子 , 而在城里 。 村里的年轻人都出去了 , 一部分年轻人在城里没有生存的技能 , 但是死活要待在城里 , 因为面子 , 自己待在村里多丢人 。有的因为城里而在城里 。 一些人待在农村 , 其收入要比在城里好的多 , 但是就不待在村里 , 挣死亡命往城里跑 , 为什么?因为城里的花红酒绿 。 有的成了混混 , 有的干起了偷鸡摸狗的事情 , 成了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老幼相守的村子 , 人们谈不上有什么希望所寄 , 老一辈 , 既使无可奈何 , 也是习惯了自己的故土;幼的一辈 , 不过是暂时寄托在这里罢了 , 待到上学的时候 , 也随父母进城了 。星散的人口 , 老龄的人口 。 精力是有限的 , 生命也是有限的 , 接二连三地 , 这一辈人开始凋零 , 大多都是劳动到最后 , 也就撒手西去 , 随着一座座新坟的出现 , 乡下 , 确实已经不是衣锦还乡的去处了 。二、土地问题
自从上世纪80年代土地分包到户以来 , 村里农民满怀希望 , 满洒汗水的耕耘在自己的土地上 , 不论是老人 , 还是年轻人 。在未实施退耕还林政策之前 , 村前屋后 , 沟沟洼洼 , 在陕北这块贫瘠的土地上面 , 能种的全部给种了 , 不留任何死角 。 每家每户对自己所有土地的地棱地界 , 都了如指掌 , 不差一厘 。而现在呢 , 土地出现无人耕种及耕种人老龄化问题 。 因为广种薄收 , 年轻人都不愿意种地 , 以至于现在村里的大部分年轻人 , 都不知怎么种地 , 怎么劳作了 , 可以说许多人忘记怎么握锄头了 。为了不让土地荒芜 , 年轻人的父辈们只好劳作 , 所以现在村里种地的人 , 大都是50岁以上的人 。 村子里六七十多岁的老人 , 很少坐在家里享福 , 只要有最后一点力气 , 都是坚持劳作 , 认为白日闲过 , 就是一种罪过 。现在从上到下 , 都在呼吁并执行土地流转 , 怎么流转?政策许多老人接受不了 , 现在只是口号 , 什么时候执行下去 , 是未知数 。 年轻人不种地 , 老一辈种地人的离去 , 再过十几年 , 有人都不知道:自己家的地在哪块了 。想象一下 , 老一辈已经凋谢 , 下一辈能否回归乡村?能否对种地有激情?假如不 , 将是一副什么样的乡村景象?村庄的衰落 , 将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三、产业问题
推荐阅读
- 齐鲁网@85秒|巾帼榜样!身患重病的她带领村里残疾人和贫困户一起脱贫
- #北京日报客户端#大兴一老人落水河中漂流,消防员飞奔两公里跳河救人
- 「楚雄看点」楚雄州上章村农贸市场门口渣土车侧翻,一老人被埋遇难
- 『0472』【爆料】催泪瓦斯“伺候”!包头一司机撞倒老人倒车要跑 他的车竟然是…
- 「北京日报客户端」老人被困电梯,消防物业联手救援
- 【人民日报客户端重庆频道】“危房改造有资金,但家里无力自建咋办?”万州老人唐文珍这个烦恼,解决了
- 汉中家乡:汉中一老人被压车下!
- 「云南平安高速」治庸·便民丨老人醉梦高速 民警急寻送医
- 「阎良区人民检察院」辅警晨跑途中救助身患尿毒症的老人
- [邯郸之窗网TB]邯郸七旬老人轮椅没电求助 执勤交警护送老人安全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