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屋」这个深巷中的鲁博书屋有何魅力?深受众多书客欢迎,至今仍在经营

【「书屋」这个深巷中的鲁博书屋有何魅力?深受众多书客欢迎,至今仍在经营】1992年 , 我在鲁迅博物馆展览部工作 , 国家文物局号召博物馆搞“三产” , 于是馆长从各部门抽调出人来 , 成立了几个小公司 , 我受命要搞个服务部 。 我不是个经营的料 , 思前想后 , 还是开一间小书店吧 , 可以配合博物馆为观众提供些相关书籍和纪念品 。 1993年初 , 书屋开张 , 起了个名字 , 就叫“鲁迅书屋” 。
「书屋」这个深巷中的鲁博书屋有何魅力?深受众多书客欢迎,至今仍在经营
文章图片

资料图 , 王海欣 摄鲁博地处深巷 , 开始时只有馆里的一些积压的鲁迅研究方面的资料书籍 , 开张时仅几十册书而已 , 真可谓白手起家 。 除了日常参观 , 鲁博还经常会举办学术会议、讲座一类的活动——鲁迅研究室是全国鲁迅研究的重镇 , 中外专家学者经常到访 。 于是 , 针对这样一个读者群体 , 我定了一个经营方向:以鲁迅及中国现代文学图书为主要特色的书店 。 那时海淀的风入松书店、国林风书店等都以学术特色为主 , 我们的货品互通有无 。 相识的著名学者专家很多 , 他们也乐于将专业图书放在我们的小店代售 。 书店虽小 , 但专业品种齐全 , 特色就形成了 。 这特色可以说全国独有 , 随着良性循环 , 书屋的两间小房很快就装满了 。 买关于鲁迅的书 , 到鲁迅书屋 , 这几乎成了现代文学界众所周知的事情 。 名人故居开书店 , 也在文博界起到了旗帜的作用 。
我开书店时 , 除了去进货 , 都是在店里坐堂 , 和书客们聊天 。 书店的客人太多了 , 有鲁研界的 , 还有爱读书、爱藏书的普通读者 , 其中有年轻人 , 也有老年人 。 开书店的趣味就在于此吧 , 每天都有书可读 , 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 , 我还能特别感受到爱鲁迅的人士络绎不绝 , 感受到鲁迅超凡的价值 。
老先生们一般都很仁厚 , 他们觉得这个书店是鲁迅研究与宣传的一个窗口 , 很高兴把自己的书拿来代售 , 有时还拿自己的书换取新出版的书 。 照例 , 他们买书我都优惠打折 , 但有的老先生就要求一定不要打折 , 以表示对小书屋的支持 。 他们戏称我为“老板” , 这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先生叫起来的 , 他说鲁迅在上海时 , 就称内山书店的内山完造先生为“老板” , 以至于后来学术界很多人都知道有我这么一个以经销鲁迅书为主的“老板” 。
那时周海婴先生常到鲁博 , 有一次他骑着小轮摩托进馆 , 保安不认识他 , 拦住不让进 , 问:“您找谁?”海婴生气了 , 说:“我找谁?这是我家!”书屋海婴也是常光顾的 , 有时到馆办事 , 先要到书屋和我聊上一会儿 。 他说:“老板啊 , 这书屋的名字不能用‘鲁迅’二字啊 , 那是侵犯姓名权的啊 。 ”他对鲁迅的版权与姓名权一直是非常重视的 。 于是工商注册时 , 书店名定为“鲁博书屋” 。 1998年时 , 我看到市场上鲁迅手稿的书很难买到 , 于是编了一套《鲁迅墨宝真迹》 , 没和海婴打招呼 , 他老人家生气了 , 找到馆长说 , 鲁迅著作虽然过了版权期 , 但手稿也是有版权的 。 馆长出面调解 , 我到他家登门拜访 , 最终达成了和解 , 并且成为了很好的朋友 。 通过此事 , 我的版权意识增强了不少 。
鲁迅的故居是阜成门内近城根的地方 , 旧时这里的文化人并不是很多 , 附近的居民没有几个买书的 。 但也不全是 , 就有几位经常光顾的白发老者 , 其中有一位每周必来 , 提着一兜菜 , 话并不多 。 我说“您来了” , 他只点点头 , 算是回答 。 他每次必买两三本书走 , 都是关于文史方面的 。 有一次他在选书 , 因地方狭窄 , 一个年轻人硬挤了他 , 还出言不逊 , 老先生怒指着他说了一句外语 , 然后补充道 , 我在用德语骂你!我急忙劝开 , 原来他是一位老翻译呢 。 经常来的还有一位残疾老者 , 穿得破破烂烂 , 自己推着一辆很旧的带轮的车 , 算是个拐杖 。 初来时 , 我扶他进店 , 交流时我才知道他是一个哑者 。 他要了一张纸片 , 在上面写字 , 那一手漂亮的字让我惊讶了 。 他说 , 自己是清华大学毕业的 , 住在旁边的胡同里 , 并写上所需要的书的名字 。 之后我们都是用笔交谈 , 每次他都要买上一本书 , 有时我给打折 , 有时就送他一本 。 他每次都以双手连连打揖 , 表示感谢 。 像这样神秘的书客 , 经常会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