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与恶魔之间,只差一个“权威”
天使与恶魔之间 , 只差一个“权威”策划:先知书店文:kuange编:先知书店店长、柏果思考漫长而晦暗的人类历史 , 你会发现 , 以服从的名义所犯下的罪行 , 远多于以反抗为名的罪行 。 ——C.P.斯诺 作为社会动物 , 人类有着服从权威的本能 , 但又不像蚂蚁或者蜜蜂一样 , 对虫后和巢穴始终忠诚 。 因为人的自由意志自有张力 , 帮助我们辨别是否应该服从 , 以及如何服从 。那些与人类良知、道德相悖的权威 , 我们憎之、恶之;那些有助于拓展自由、共情力、道德、合作秩序的权威 , 我们拥之、爱之 。然而 , 现实并非如此黑白分明 。 天使给人们的直接观感未必赏心悦目 , 而魔鬼常常喜欢披上天使的外衣 , 让我们无从判断 。我们都知道打砸抢是犯罪 , 但如果有人告诉我们:有些群体的财富都是不义之财 , 很多人就会立刻蜂拥而上; 我们都知道杀人是极恶之事 , 但如果有人告诉我们:欲杀之人 , 道德败坏 , 政治立场不坚定 , 很多人就会呼吁千刀万剐 , 而没有丝毫的负罪感; 我们都知道真理不辩不明 。 但如果有人告诉我们:某种观点或者言论是敌对方的阴谋 , 很多人就会认为 , 禁止它们传播是对的;.... 这样的服从 , 历史上屡见不鲜 , 现实中仍在上演 。人的良知和道德是如何被一步步吞噬掉的?权威是怎样“操控”我们的?这些背德行为的背后 , 人类又有着怎样共通的心理机制?▍“我只是在做我被要求做的” 犹太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一直忧心忡忡于自己民族的灾难会再次上演 , 他不相信大屠杀终将绝迹 。 1961年 , 他设计了一个备受争议的电击实验 , 以证实他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 。
“电击实验”米尔格拉姆找了两名实验志愿者 , 一人扮演“教师” , 另一人扮演“学生” 。 实验的规则是:“教师”可以通过电击 , 来惩罚答错问题的“学生” , 并且电击程度会越来越强 。在实验过程中 , “教师”能够很直观地看到“学生”被电击时的反应 , 从抱怨 , 到反抗 , 再到痛苦得扭曲 。很多“教师”不愿意继续 , 或者口头向主试官表达抗议 , 但是却极少有人主动放弃实验 。 大部分“教师”都坚持到了最后 , 对学生施加了最强级别450伏的电击 , 并且没有一个“教师”自发询问被电击的“学生”情况 。这个实验后来在很多地方都进行过 , 但是 , 无论志愿人群的选择范围怎样扩大 , 无论产生了怎样的变体 , 最终的结果都没有什么改变 , 甚至在某些地区 , “教师”的服从程度还要更高 。在实验后的采访中 , 当问到为何继续实验时 , 受试者普遍给出了一个答案:“我只是在做我被要求做的 。 ”正是这样一种“被命令”的状态 , 让无数的成年人变成了没有思想、俯首帖耳的“小学生” 。该实验进行的同一年 , “纳粹屠夫”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受审 。 他承认自己的所作所为 , 但始终拒绝认罪 , 他认为自己只是听令行事 , 与实验中的“教师们”如出一辙 。全程围观艾希曼受审的学者汉娜·阿伦特说:“不思考注定了艾希曼成为那个时代罪大恶极的罪犯 。 ” , 并冠之以“平庸之恶” 。
这样的言论受到广泛攻击和诽谤 , 但是米尔格拉姆却从数百个电击实验的志愿者身上认识到 , 阿伦特其实“更接近真相” 。米尔格拉姆说:“那些只是做着分内事 , 内心并不带有特别敌意的普通人 , 可能会在可怕的毁灭活动中充当帮凶 。 ”这并不代表普通人缺乏道德感 。 有些人 , 当自己站在旁观者的立场 , 很容易做出价值判断 。 但在“权威”的精神施压下 , 这种道德是非观却神奇地消失了 。还有一些人 , 道德感其实与背德行为并存 , 但是他们转变了关注点 , 不再从道德出发对行为作出反馈 , 而是相反——更关注自己的行为如何能达到权威的期望 。米尔格拉姆将整个实验过程 , 以及他的分析写成了《对权威的服从》一书 , 在书中他感叹道: 与个人道德感的力量相比 , 社会让我们相信的那些规则更具有效率……甚至于一个心理实验 , 它的力量也足以让一个人远离道德的控制 。 通过对信息和社会场的估量和重建 , 道德因素被相对轻松地抛到了一边 。当拥有强制力的组织发出指令 , 当大众媒体的立场发生转变 , 当魅力型偶像一声令下 , 几乎每个人都会成为米尔格拉姆实验中那些电击“学生”的“教师” 。很多人认为“教师”们和艾希曼这样的人本身就是恶魔 , 是一个社会中罕见的“坏苹果” , 但是他们却忽略了区分苹果之间好坏的标准是谁制定的 , 以及糟糕的环境 , 足以让所有苹果都会变坏 。▍“每一个好人 , 都能在6天之内变成恶魔” 在米尔格拉姆实验进行了十年后 , 米尔格拉姆的好友菲利普·津巴多进行了“斯坦福监狱实验” , 探讨在糟糕的系统情境中 , 一个普通人如何变成恶魔 。相比米尔格拉姆电击实验简单、直接的设计 , 斯坦福监狱实验要复杂残酷的多 , 也更加真实 , 它最终演变成了人性的修罗场 。
推荐阅读
- 「法治新闻」长篇报告文学《兵不血刃斩恶魔》将于五月下旬出版
- 「微视聚焦」最高法:自然人之间口头约定借款利息并不当然属约定不明
- 「山水之间」主播说联播丨黄山游客爆满 郭志坚@各地景区:是时候展现管理能力了
- 『ICU』ICU里的生与死:CGTN新闻纪录片《生死之间》首发
- #山水之间#咸宁这些景区恢复运营!市文旅局提醒:理性适度安排,选择错峰游览
- 道、盗之间缺少必要识别界定,民主就毫无意义
- 哈耶克十大思想
- 赞大中华
- 逡巡在两种社会制度之间:国有化和私有化的较量
- 假如白人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