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熊猫血”问世 无需匹配可应急输血
新方法或可解决RhD阴性血短缺难题
“通用熊猫血”问世 无需匹配可应急输血
RhD阴性血有一个大名鼎鼎的称呼——“熊猫血” 。 因为临床上长期存在血源短缺、匹配不到血型的难题 , 相关手术患者急求“熊猫血”的事例也时不时见诸报端 。 在紧急状况下能否及时得到“救命血”成为关系到“熊猫血”受血者生命存亡的关键因素 。
近日 , 浙江大学化学系唐睿康教授和浙江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王本副教授联合研究团队成功研制出了“通用熊猫血” , 通过细胞膜锚定分子在红细胞表面构建聚唾液酸-盐酸酪胺的凝胶网络 , 可将供应充足的RhD阳性红细胞批量转换为RhD阴性红细胞 , 无须RhD血型匹配即可进行应急输血 , 且不发生排异反应 。 这一方法有望高效地解决“熊猫血”血源短缺难题 。 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于国际期刊《科学进展》 。
特殊之处在于D抗原
“人的血型通常由红细胞表面某些可遗传的糖蛋白及糖链构成的抗原决定 。 ”唐睿康告诉科技日报采访人员 , 比如人们最为熟悉的是由A、AB、B、O组成的ABO血型系统 。
Rh血型系统则是已分类的红细胞血型系统中最复杂的一类 。 在Rh系统中 , 如果红细胞表面含有D抗原 , 被称为RhD阳性 , 反之则称为阴性 。 截至目前 , 像这样的血型系统已经被发现有超过30种 。
已有的科学研究发现 , RhD阳性的人群占世界人口的绝大部分 , RhD阴性是非常少见的 , 比如在亚洲 , 超过99.5%的人为RhD阳性 , 只有不到千分之五的人是RhD阴性 , RhD阴性血因此得名“熊猫血” 。
“‘熊猫血’千里挑一的特殊之处在于这个D抗原 。 ”唐睿康解释说 , 从结构上来看 , D抗原像钉子一样插在红细胞中间 , 有一小部分像触角一样暴露在外 , 不但容易在RhD阴性的人体内诱发人体免疫反应 , 而且它是Rh血型系统中产生抗体最多、反应最为强烈的抗原 。
据了解 , 同有“熊猫血”的好心人捐献、患者提前抽出自己的血液以备不时之需或一次性输入RhD阳性血液应急 , 是目前“熊猫血”受血者常见的三种输血方式 。
“对于血型为RhD阴性的人来讲 , 第一次接受RhD阳性的血液后会产生针对RhD抗原的抗体 , 到第二次输血时 , 抗体就会破坏RhD阳性的红细胞 , 产生可怕的后果 。 ”王本表示 , “熊猫血”人群需要能“一劳永逸”地解决输血难题的办法 。
给红细胞披上“外套”
“是否能给RhD阳性的红细胞披上一件仿生‘外套’ , 将其伪装成RhD阴性?”唐睿康提出了这一思路 。
从结构上看红细胞 , 它的膜表面结构是双层柱状的磷脂分子 , 嵌在“柱子”上的是球状膜蛋白 , 整个结构就好像是滴在水面上的油膜 , 这样的结构具有较强的形变能力 。 D抗原就是嵌在这样的结构上 , 科研团队通过再造一层细胞膜表面结构 , 把D抗原的触角掩藏起来 。
在2014年6月 , 唐睿康教授与王本副教授就曾在英国《化学科学》杂志提出一项红细胞改造策略 , 当红细胞“穿”上一层聚多巴胺 , 其表面抗原就会被遮蔽起来 , 成为ABO血型系统的“万能血” 。
此次研究中 , 他们通过在细胞膜上引入特殊设计的锚定分子 , 用类磷脂分子复制出一根根“柱子”锚定在红细胞膜表面 , 然后再通过复制细胞膜最外层唾液酸分子的材料 , 将聚唾液酸-盐酸酪胺的凝胶网络均匀地构建在细胞表面 。 当然 , “柱子”和新的膜不会自主交联 , 科研团队通过引入固定酶分子并借助酶催化反应将两者“粘住”形成稳定的结构 。
由此 , 原来红细胞膜上探出头来的触角 , 也就被掩蔽在了“防护网”中 。 有了这样一层“伪装” , 抗体就识别不出抗原了 , 不会引起免疫反应、发生排异 。 “我们这项研究把RhD阳性的红细胞变成了像是没有RhD抗原的红细胞 , 这样在临床上 , 病人有望不需要RhD血型匹配就可以应急输血 。 ”王本说 。
“通用熊猫血”动物实验效果可观
推荐阅读
- 广东省卫健委专家组组长:广州救治水平高、资源足、经验丰富,大家无需担心
- 北京市发改委:北京对健康宝“未见异常”的人员进出公共场所无需再提供健康证明
- 武汉无一例无症状感染者转确诊,专家:公众无需恐慌但要做好防控
- 国家卫健委:各类生活物资市场供应充足,无需大量囤积
- 「长江网」武汉市民进行核酸检测前无需禁水禁食,但要戴口罩并准备一个备用口罩
- 武汉市民进行核酸检测前无需禁水禁食,但要戴口罩并准备一个备用口罩
- 「绿码」山东认可全部外省份绿码 持绿码入鲁返鲁无需隔离
- 「山东」山东认可全部外省份绿码,入鲁返鲁无需隔离
- 人群聚集▲量体温无需再排队,智能测温器“站岗”600家商超
- 记者武汉实地采访:出城无需另办手续 高速公路免费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