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帝国强军:成吉思汗的精锐,怯薛军的兵器与战术( 二 )


值得注意的是 , 蒙古人随着征服与扩张 , 大量使用缴获的武器、铠甲 。 同时也利用被征服地区的工匠生产武器、铠甲 。 所以蒙古骑兵的装备样式往往与其所处地区的传统武备相同 。
蒙古骑兵的马匹来源主要是从牧民中抽分马匹、朝廷直属牧场供应马匹、从民间购买马匹甚至直接大规模搜括马匹 。 怯薛军与其他蒙古骑兵最大的不同是 , 他们出身贵胄 , 又极受重视 , 所以一般蒙古骑兵大量骑乘的是骑挽两用的普通蒙古马 , 而怯薛骑兵骑乘的大多是中亚、西亚的优秀骑乘马 。
总体而言 , 战马要从小开始调教 。 通常马会在两岁左右开始上鞍调教 , 学习对骑兵的扶助做出正确的反应 , 适应背上驮着人或物行动 。 大多数公马在很小的时候就会被阉割 , 阉割之后的马叫骟马 , 相比未经阉割的儿马 , 骟马的工作性能更稳定 ,胆子更大 。
骑兵必须了解马的习性 。 马的优点在于体型庞大 , 冲击力强;记忆力较佳 , 如果行进的时候走迷路了 , 还可以借助马的能力原路返回 , 固有“老马识途”之说;警惕性强 , 这样一旦有猛兽接近 , 马可以随时从睡梦中醒来并及时逃跑;感觉敏锐 , 对于出现在后方的物体 , 马如果感觉到威胁 , 可能会发起攻击 , 而且双腿后踢威力大 , 单腿后踢精度高;耐力强 , 马在站立休息的时候 , 通常是三条腿站立 , 它的两条后腿会轮流承受身体的重量;视野极佳 , 夜间视力也很好 , 马的眼睛在头颅两侧 , 视觉死角只有身体正后方的30度范围 , 其余角度都在它的视野里 。
但是马对距离的判断能力较差 , 在野外复杂地形行进的时候往往需要骑兵帮助马判断距离 。 未经训练的马非常容易受到惊吓 。 路边杂草随风摆动 , 或是风吹过来一点杂物 , 甚至是前进路线上碰到与路面不同颜色的物体 , 都可能导致马匹出现急闪、急停等应激反应 。 骑兵手中挥舞着的马鞭或者其他物品 , 也都可能导致马儿受到惊吓 。
战马经过调教之后克服了胆怯的弱点 , 能对骑兵手中挥舞的任何武器以及闪光、巨响等等诸多外界干扰视若无睹 。 在复杂的战场厮杀环境下 , 战马需要勇敢而机警 , 甚至要做到受伤后都能继续坚持战斗 。 宋朝使节对此做过生动的描绘:“千百成群 , 寂无嘶鸣 , 下马不用控系 , 亦不走逸” ,“阔壮而有力 , 柔顺而无性 , 能风寒而久岁月” , “骑之数百里自然无汗 , 故可以耐远而出战” 。
战术
蒙古骑兵往往采取两翼侧击、迂回包抄等动作 。 一般先派先锋部队侦察军情 ,然后骑兵布成半圆形或横队 , 敢死队居前 ,主力部队分布于两侧 , 主将和护卫亲兵居中 。 有时故意在环形阵型中留出空缺 , 以给敌人退却的机会 , 趁其撤退混乱之际以骑兵快速追击 , 加以歼灭 。 临战之时 , 出战骑兵都配有副马 , 以便长途机动或战事不利时换马撤退 。 与敌军对阵时 , 使用各种方法扰乱敌军阵型 , 如派小队骑兵轮番冲击 , 在马上立假人或以马匹拖木扬尘以壮声势 , 驱逐牛羊群冲击敌阵 , 派精锐骑兵截断敌军粮草等 。 一旦敌军动摇 , 大队骑兵便发动总攻 , 如果进攻失败则有序地四散撤退 。
在具体的战斗中 , 蒙古骑兵一般并不急于与敌人短兵相接 , 而是利用骑射战术发挥骑兵机动性高的优势 , 在某一个方向上集中相对优势的弓骑兵兵力 , 进行远程打击 。
蒙古骑兵射箭的最大特点就是只使用拇指加护指扣弦 , 除拇指外其他所有指头都不参与扣弦 。 所以中亚及东亚传统上称之为拇指射法(或大指射法) 。 由于蒙古军队军民合一 , 而怯薛军多出身贵族子弟 , 更是从小便开始训练箭术 。
箭术的要义:一是射箭时必须从一开始就把注意力灌注到目标上而不能分心旁骛 , 估量敌人与自己的距离和相对位置及所有影响射箭的因素;二是手拉满弓要靠肩背发力 , 而非手臂用力 , 肩背发力则又以前肩(左肩)下沉为要旨;三是目标进入射程时 , 最后一段背部加力 , 而双肩双臂在任何时刻用力时都应该互相协调;四是放箭之时双手没有多余的动作 , 在用力上齐收齐放 , 要做到后手发矢、前手不知的境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