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与上海在哪些方面还缺乏「国际大都会」的气质?对比国际一线城市与对比其他华人社区的都市的异同与缺憾又有哪些?

工作原因常接触老外,没事会带他们在北京城里瞎溜达。我最常给他们的建议是:不要拿婴儿车,非常不方便!尽量在酒店解决个人需求,在外面上厕所的话,一定先做好心理准备。另外,厕所里不提供卫生纸,请自备。老外常问我的问题是:为什么街上看不到残疾人?我觉得吧,所谓“国际大都会”,应当对人更关怀一些。一直都爱吐槽北京的地铁设计,让我这个常常拖着行李的人很头痛,但对于不良于行者,独自坐地铁基本是件不可能达成的任务。微博上时不时会兴起“狗是人类的朋友,看到导盲犬愿意让座的人请转发”……这观点当然没问题,但一个个抢着表明立场也是蛮好笑的。在中国,我就没见过导盲犬。当然,北京也有很棒的地方,比如大部分人愿意以老人和孩子(让座、排队)为优先,这在欧洲不太可能。说远了。总之,高楼已经够多,希望城市的规划者能更关注accessibility。它涉及到教育、建筑、交通、科技与制度,是一时半会儿无法完成的,也是衡量一座城市真正发达与否的标准。当一座城市15%的居民连上街都是奢求的时候,谈“国际大都会”难道不是笑话吗?*残疾人所占比例来自世卫报告,不一定符合北京的实际情况。
■网友的回复
这个要与整个中国联系来说,如果中国是一个真正的“大国强国”,他们也就会成为真正意义上国际大都市,但是,我们的精英阶层家属移民及裸官的大量存在,已经很好地定义了中国是否一个真正的“大国强国”。而如今的北京和上海,就象澳门赌场里的两个贵宾厅一样,在里面的人只想着赢钱,然后到其他地方去消费和生活,剩下走不了的只有工作人员。
■网友的回复
我在伦敦生活过很长一段时间,去过纽约,在上海实习过,现在又奋斗在北京。总体来说,我觉得所谓国际大都市的气质实在是一句误人子弟的话。首先我想说那些觉得所谓国际大都市不需要户口不需要人口管制的,真心错的离谱。伦敦的人口管制和人种歧视问题已是广受诟病。就城市建设而言,基本上每一个所谓高层建筑物都会拖上个五六年时间。也就是说在硬实力上,北京在很多方面基本上让伦敦无地自容。但是就软实力来说,大家都懂的。。。。口号年年改,年年叫,总是喜欢把一个理应潜移默化的精神文明建设过程天天挂在口头上。还是太浮躁。更为关键的是自信。总是有一种声音是说国外的大都市如何如何,我们应该怎样学习什么的。就看不见的城市地下空间管理方面(例如下水道规划、地铁建设、城市内电缆铺设问题)我们的确有学习的需要。但更多的是应该对自己的文化有一种信仰。也许是因为文革、也许是因为海外文化的冲击。很多国内的文化都被认为是土,认为是不入流。这种对于文化的不自信也会进一步影响到我们对于自己生活的城市的自卑感。所谓的国际大都市,都是在坚持和维护自己独有的文化,从而百鸟朝凤。
■网友的回复
谢邀。老实说对Metropolis这个词没什么好感。在我的意识里,这个词更多的是与科幻片里的异能机械,表现主义的末世电影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德国导演Fritz Lang的《大都会》(1927),大友克洋的《大都会》(2001),冰冷的摩天大楼象征着通天塔、发达的工业与过度文明使人异化……(嗯,应该是negative的意味比较多)所以,归根结底,国内城市诸如北京、上海,最令人遗憾的地方恰恰是抛弃了自己的特色,太想把自己打造成所谓的“国际大都会”了。我的外国同学也说,全世界的大都会都是一样的,但每一个城市应该是不一样的。
■网友的回复
北京和上海已經是國際大都會了,除了一件事:文化審查。想看 Kraftwerk 演唱會看不到,要跑到香港去看,這就不是大都會。就這麼簡單。
■网友的回复
北京硬件不差,但软件上离国际大都会差得远。但这决不是消灭户口政策就能解决的问题。实名反对楼上说户口的同学们。在现行状态下,北京再不限制人口规模,真心没办法活了。早上的地铁城铁,那简直就是动物世界之生存搏击。我相信没有谁真愿意非找这种hard模式的人生过,还是endless看不到什么希望的。无非只因为在其他地方生活有更多的“不喜欢”罢了。机会少、教育不够好、观念保守、人际压力重。还有青年一代被迫背负着的长辈的虚荣心。小城镇一旦考出来到一线城市上大学,那几乎就是一条不归路,不能安营扎寨似乎就是不够出息。只有城乡差距大大减少、小城镇发展机会增多、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水平提高,高新企业迁移,让周边繁茂起来,北京才能不再像一个广袤沙漠里光怪陆离的巨兽一样,里面有无数不快乐的人一边拼命工作一边为生活而拥挤着挣扎着痛苦着。那时的北京,才是一个更加健康的城市。帝都土著,家族在北京的居住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末年。我从来没说过外地人滚粗之类的话,只是总希望这座城市的发展能变得更健康。留下的人都是因为爱它,而不是被迫选择。什么国际大都会不大都会,我们为什么要这种东西?
■网友的回复
对于大量外来人口的接纳,对于各种外来价值观的接纳。一颗和城市土地相媲美的宽容之心。我的一些北京和上海出身的朋友,我很喜欢他们的人,但是有时候他们也会说些外地人滚出的话。外地人所能给你带来的麻烦,和他们给你带来的方便是等同的。很遗憾我们不能决定自己家乡的走向,但是如果要发展成国际大都市,必须要能海纳百川,才能更持续的吸引更好的人材。
■网友的回复
赞同楼上的观点。我国城市里的人,如果产出美剧,产出github,产出AutoCAD,产出Photoshop,产出洛克希德马丁,产出巴赫,产出牛顿,产出NASA,产出动漫,产出高达,产出三体,产出js语言,产出gcc编译器,产出开源标准,产出docker,产出matlab,产出自动机理论,产出弦论,产出博物学家,产出达尔文,产出亚当斯密,产出苹果,产出google。。。我是说自然而然地由社会内部的因素经由某些个体或组织自然地发生这些奇迹,而不是“为了追赶先进水平”而“学习/仿造”出了一个什么东东。如果这些都是自然而然地诞生于我国社会内部的,那么我国城市就自然而然是国际化的,我国文化自然而然就是世界级的,我国对于人类文明的贡献自然而然就是理所当然的,我国的一举一动自然而然就不需要考虑“国际上”到底是咋样的,我国的三个自信自然而然就是稳固的,我国自然而然就不必总是纠缠老祖宗的东西了。所以,就是我们这些人在产出下一个中国。是不是自然而然就向着下一个时代进发,就看我们了。
■网友的回复
你可以去网易数独搜大约题目叫国际大都市文化对此的文章。那里说的很客观清楚。从美术馆,电影屏幕数,讲座,歌剧等很多方面对比,大部分我们都是落后的,更何况,我们计算人均占有量就更可怜了。但是这要一个过程,慢慢来,美术馆数量少,大建一个月就能拿到世界第一,但是咱们的目的是让人更愿意把文化消费作为一个选择,这方面要做的就是软性建设了,举一个例子,北京城里一个大型超市装潢服务都不错,同样品牌到周边地区就完全不一样了,差在诚意上。
■网友的回复
钢筋水泥的大厦,流光溢彩的霓虹,咔咔作响的点钞机,这些都不等于国际大都市。城市是人组成的,人的质量决定一个城市的层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