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疫情之下 国之重器迎难而上

陈曦本报采访人员龙跃梅王春吴长锋
3月14日 , 在湖北荆门漳河水上机场 , 全球最大型水陆两栖飞机AG600正式启动相关科研前的保障工作 。
疫情期间 , 忙碌的不只AG600 。 浦东生产线第一架ARJ21飞机132架机在浦东机场完成首次生产试飞;上海光源和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不停与病毒“厮杀”;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核心研发基地紧张施工;人造小太阳有序推进年度各项工作;中国散裂中子源提前一年半达到设计指标……
全国各地 , 一批“国之重器”铆足了劲 , 迎难而上 。
稳:瞄准既定目标步步为营
“根据复工指南 , 我们落实了各项防疫措施 , 完成复工备案后 , 2月25日正式复工复产 , 目前正开展桩基施工 。 力保项目竣工交付目标 。 ”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核心研发基地项目负责人王东介绍 , 由于项目工程量比较大 , 原计划春节期间不停工 , 但是随着疫情的发展 , 按照天津市一级响应的要求于1月28日停工 。
3月16日一早 , 返岗复工的工人们穿着工服、佩戴口罩和安全帽从不远处的宿舍分几批陆续走来 , 履行完程序后进入工地开始一天的工作 。
王东说 , 项目施工于今年1月中旬正式启动 , 预计2021年底前具备竣工条件 , 接下来 , 将合规稳步地开展建设工作 , 把停工的几十天抢回来 , 确保项目按时交付使用 。
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是科技部推动建设的第三家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 由中科院与天津市政府共建 , 核心研发基地项目总建筑规模约17.7万平方米 , 总投资约19.27亿元 。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相关负责人也表示 , 该所重大科研项目也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中 。
稳字当头 , 一些“大国重器”都在稳步推进 。
C919大型客机10105架机已于3月5日在南昌瑶湖机场开展科研试飞 。 3月6日 , 浦东生产线第一架ARJ21飞机132架机在浦东机场完成首次生产试飞 。 另外 , 位于安徽的“人造小太阳” , 结合实际组织科研和管理服务工作 , 有序推进年度各项工作 。
顺:克服疫情影响项目建设顺利
中国散裂中子源近期捷报频传:
3月15日 , 中国散裂中子源迎来2020年第一期运行开放的首位现场实验用户 。 该用户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正在散裂中子源利用中子成像技术进行考古方面的研究 。
2月28日 , 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打靶束流功率达到100kW的设计指标 , 并开始100kW稳定供束运行 , 达到设计指标时间比原计划提前一年半 。
春节假期后 , 在做好疫情防控的条件下 , 中国散裂中子源调束人员克服各种困难 , 加速器按计划于2月3日开始了最新一轮的束流调试工作 。 在前期大量准备工作的基础上 , 经过近一个月的精心调试 , 达成了束流调试的目标 。
离东莞不远的江门 , 一个大科学装置也在顺利建设中 。
江门中微子实验站建设工程已于日前复工 , 全力抢抓建设工期 。 目前 , 实验站的实验大厅洞室仅差最后一个关键部位的开挖 , 年底前实验站整体基建工程基本完成 。 明年将进行科学实验的安装 。
准:拿出看家本领与病毒精准“厮杀”
一些“国之重器”发挥自身在各方面的特长 , 与新冠肺炎病毒在“短兵相接” , 精准“厮杀” 。
早在二月份 , 为了应对新冠病毒 , 上海光源紧急组织 , 让原本在关机维护期间的上海同步辐射光源提前“开机” 。 来自张江的一束“最强光”照在新冠病毒身上 , 打开了病毒结构的黑匣子 。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齐建勋、施一是上海光源的用户之一 。 通过上海光源的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 , 研究团队对帮助病毒组装的S蛋白和N蛋白进行了分析 , 用于研制更快速地病毒检测试条以及为抗病毒药物的研究提供帮助 。
安徽“稳态强磁场中心” , 自获悉了病毒的基因序列后 , 刘青松药物学团队迅速自主启动了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药物研究项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