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电影老炮儿价值观不正确是不是双重标准?

主要是两部影片的表现手法不同,所以会给人两种不同的感觉。老炮是把过去的老流氓用一种落幕英雄的包装方式来拍摄,关于老炮的过去,只是通过一些只言片语来展示,观众更多看到的则是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家,这不行那不行的悲凉气息。即使有张涵予带着小弟砸东西这类情节,但由于对方是仗着家里有钱作威作福的官二代,观众也因此更加同情老炮一伙,将本该对老流氓的恨意转移到了他们更恨的官二代身上。这是老百姓朴素的价值观决定了大家会更同情弱者,而与此同时老炮又在向观众传达“有原则”“讲规矩”之类的东西,也由此更多了一些好感度。当然现在中国观众生活好了,受教育面也广了,这一套大家越来越不吃了。老炮的过去,是大家都还比较熟悉的八十九十年代,当时正是严打时期,老炮这类人都是被严打的对象,片中也提到过当时他丢下老婆孩子跑路了。所以即使影片再怎么包装,还是有不少观众心里明白老炮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当然影片拍的不错,所以很多观众即使心里清楚,但依然会被老炮最后孤独的冲锋感动到,因为他身上仍然有一些可取之处是能用来渲染一番的。我们再来看教父,为什么教父在网上给人的感觉不一样,评价大多都是什么男人的圣经之类的。还是那个观点,表现手法上的不同。其实题主的看法我认为没错,教父里面那些人确实比老炮要坏的多,老炮那样的人如果放在教父里估计最多就是偶尔入画一下的底层小混混。但是导演并没有让我们知道那些人到底有多坏,他也是用了比较好的表现手法,从那些人作为普通人,作为父亲,兄弟和儿子的一面去表现他们。这就让观众看到了这些暴徒,其实也是一个个普通人,当他们在家里吃饭,结婚聚会的时候,其实跟大家没有什么区别,也会逗小孩,也会跟普通人一样喜怒哀乐,暴徒的女人们也会开闺蜜茶话会,讨论自己丈夫下体长度。总之就是,影片从第一场戏开始,就尽力给观众营造一种“他们和我们是一样的”这种氛围,同时传达出了教父对于家庭和友谊的重视,比如迈克没来就不能拍合影。然后在晚上婚礼结束后,带着一家人去看望自己在病床上行将就木的老下属和老朋友(这段也是电影中删掉的,小说里有描写)。而教父的敌人,则被塑造成随时随地威胁着教父的家庭的感觉。教父在影片中表态过拒绝毒品,这又为他的个人形象加分不少。当这样一个顾家,反对毒品的好男人,被一个阴险的毒贩子暗算,毒贩子再和一个腐败的警察局长狼狈为奸,观众想不愤怒都难,同样的,在对官二代或者官本身的态度上,两国人民都有这一模一样的同仇敌忾的氛围。而在之后,教父又跟迈克表达了自己渴望洗白家族的愿望,迈克也从最初的反感父亲,到最后逐渐理解,接受并且接过家庭的重担成长起来。此时对于这样的一家人,观众肯定是希望他们能干掉那些威胁到他们的敌人的,因为虽然都是黑帮,但观众们已经在两个多小时的电影中看到了考利昂家族有人性的一面。以上这些点,包括影片中之后都有展示的点,就可以为教父拉不少好感度了。与老炮中那种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侠义精神的渲染不同,教父则是偏向于家庭化的渲染,因为彼时美国已经够多“侠义精神”了,真正的黑手党暴徒三不五时的争斗观众们领教一两次都够受的了。无论如何导演都是戳中了可以给主角拉好感的点,让观众们对这两种老流氓(对,教父也是)产生了好感,至少不会有恨意。但我们肯定也知道,真正的教父,或者就说电影中的教父也一样都不是什么好人。还是说开头,对殡仪馆馆长的那场戏就能看出,教父要的是你对他卑躬屈膝,俯首称臣,而不是拿钱打发他。对方屈服的好处是什么?这个后面就很能体现出来了,大儿子桑尼的葬礼就是馆长操办的,因为桑尼这种被敌对势力枪杀,如果走正规程序的话会牵出一大堆麻烦,所以都是必须经过操作的,而殡仪馆馆长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小说中还有详细描写过馆长的心理活动,刚听说揍自己女儿的流氓受到了惩罚他非常感激教父,真的是赴汤蹈火万死不辞。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份感激被磨灭了,随之而来的是他性格中的怯弱或者说安分守己占了上峰,他开始会做噩梦梦到教父把一具血肉模糊的尸体丢在他家门口恶狠狠的让他赶紧处理干净,他怕摊上大事!类似的点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举例了,上有比我分析的更好更细的。这你能说他就是好人吗?显然不行吧?然而观众为什么好像都很少有对教父的负面评价?同样都是尽力渲染主角好的一面,并且塑造出看上去更坏的反派。我认为这不能不提两部电影的时代背景。教父那个时代,其实不是影片拍摄的时代。影片是1972年拍摄的,然而他的时代背景是设置在1945年到1950年这么个时候,已经过去了差不多二十多年。人们对黑帮之类的道上混的人的印象还停留在比较传统的暴徒,作奸犯科这里。教父之前的同类型电影,叫强盗片,按今天来说大多都只是普通的动作片,即使有对黑道背景的主角进行一些心理刻画,但也没有教父挖的那么深,更没有像教父一样角度这么怪的去深入这些作奸犯科之徒的家庭或者他们作为普通家庭成员的一面。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教父算是一个电影里程碑的意义。而老炮呢?它的时代背景就是当代,和拍摄的背景是一样的,是当下,我们看电影的观众都所处的年代。作为历史来看的暴徒,或许会被后人赋予一定的浪漫色彩,然而如果自己和暴徒处在同一个时代,浪漫色彩就会减退,代之以更真实的一面。而教父拍摄距今更是已经过了四十多年了,这其中的浪漫色彩被后人赋予了多少我不用说了吧?然而我认为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对浪漫色彩渲染的点上。老炮主要着眼于讲规矩,有原则之类比较侠义精神的方面,并且从全片基调和最后一场燃到爆的戏也能看出老炮可以看作是一个老去的侠客对社会逐渐冷漠的人心的无奈。而同样的,老炮的刻板保守,以及经常被人说的他对女人的态度则也是藏不住的。而教父,虽然他也刻板保守,对女人的态度上比老炮也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全片中他不断强调的家庭家庭,真的很具洗脑效果,再加上他对毒品生意的反对,更让不明真相的观众认为他更接近于一个好人的形象。虽然他对女人的态度也是刻板保守,然而他不断强调的好男人要顾家,不顾家的男人不是好男人之类的话,也让人选择性无视了他自己,作为一个生活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大男子主义的老男人的一面。同时教父不止是说说,他真的有一个团结和睦让很多人都羡慕的大家庭(家庭幸福),以及另一个势力强大手眼通天的“大家族”(事业成功)。反观老炮,丢下老婆孩子跑路,打打杀杀大半辈子也就只能在胡同里威风威风。把这些放在一起看,老炮再对女人的看法保守,就反而成了他的黑点。老炮符合一个侠客的人设吗?绝对符合,但正如我刚说的,当这个侠客真的跟我们所处同一个时代时,他身上的浪漫色彩绝对不会大于真实面目。我们不能说是因为观众嫌贫爱富,只能说,大部分老百姓还是更认可教父那种状态,家庭事业双丰收,这难道不是一个好男人的标准吗?不是说我支持教父反对老炮,没有的事。只是影片中就那样表现出来了,就造成了很多观众第一印象。关于黑手党这个组织自身的神秘色彩也是到了大概八十年代之后才逐渐为大众所熟知,因此之前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教父通过一定的美化和渲染让不明真相的观众看到了暴徒身上好的一面。即使到了信息发达的今天,教父所传达出的家庭观念之类的,依然被大众所认可,大家仍然认为这很有道理,比如好男人要顾家之类的,你敢说没道理吗?至于题主问的,是不是双标,在扯了这么多以后(妈呀我也不知道怎么就扯了这么多),我认为是的。老炮三观不正除了说他打打杀杀以外,还有一个点是说他最后去举报,不过大家也知道,电影要和谐,所以这个点黑的人不多。关于教父,真正的黑手党本身怎样,美国的情况我不了解,我们就说中国的互联网上。美国黑手党高贵有内涵,组织专业有效率,搞大买卖,不欺凌弱小;老炮这种人就是老流氓,街头混混,跟我学校门口每天放学时候坐着的那些没两样......是不是感觉很熟悉?这就是中国互联网上现在对于这两种人的大概看法,大家对老炮这样的中国的显然更熟悉,而对于教父那种人则存在着很多错误的认识。不得不说跟教父对黑手党的美化不无关系,除了部分美化渲染以外教父基本上算是蛮真实的,也由此奠定了之后黑手党类型影视作品的基调,延续至今,黑手党几乎成了一个都市传说,文化符号。而在大洋彼岸的我们,当然对这种文化符号渲染下的真实一面不甚了解,即使是信息发达的今天也依然存在诸多误区,比如大家可以去看一下百度百科的“黑手党”和“美国黑手党”这两个词条,你就能体会到大部分中国网民对他们的认识有多大的偏差。然而正因为年代的隔阂和历史(教父有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情节和角色)故事自带的传奇色彩,让观众选择性无视了教父恶的一面,即使导演有在影片中展现出来,也被电影传达出的好的一面的光环给盖过去了。中国观众看到了不同于我们以往生活中所见的那种暴徒的形象,因为电影里的暴徒们穿着西装(然而那是那个年代的日常服装),暴徒们不欺凌弱小(因为他们已经足够强大,年龄也大,有更重要的事要做),暴徒们举止不粗俗(一把年纪而且有点地位的人不管怎样也会收敛一些吧?怎么不说他们杀人的时候优雅呢?)暴徒们爱护家人(暴徒也是人,自己的家人他没理由不爱啊),暴徒们拒绝毒品(纯粹的美化,真正的教父不会拒绝,最多默许手下做,然后要求抽成。毕竟有钱谁不赚?)。这些元素像障眼法一样,更容易让观众无视那些即使已经在电影中展现出来的恶的一面,特别是对这些并不熟悉的,比如我们中国观众这样的观众。所以说,我是认同题主的说法的,这是因为观众没有看清二者全貌的情况下做出的下意识的反应。当然这也正说明了影片不同的表现手法,配上特定的时代背景,对观众的影响区别有多么的大。
■来自的网友回复
作为北京人,我很想抽冯小刚一个大嘴巴。北京人就这样?你就代表北京人?或者说,北京人都跟你这样?北京不都是守着小平房吃低保惹了事扛不起,没本事还惹事。我们和全国各地大多数人一样,喝多了也吐我们上班,自立,北京人确实爱讲道理所谓的六爷就是双标,胡同小混混他所谓的守规矩,规矩得他订。他儿子可以抢人女朋友。可以刮了别人车赔不起。可以干一切愚蠢龌龊的是栽赃给老炮这个锅老炮不背老炮是北京一种文化,他们虽然粗俗他们讲理,他们懂规矩他们教育孩子有事别怕事,但是也教育没事别惹事。老炮迎着问题上,赔不起拿命赔。老炮打架,老炮为的是义气(现在看起来有点傻)也为了义气不会让自己儿子闯祸,张叔杨叔出场北京挺好的北京人和你们差不多我们新一代收到的教育摒弃了很多打架斗殴,很好无论是北京爱情故事,北京青年,北京xx,老炮之类为什么强行代表北京?北京不是地狱,北京不是天堂祝各位新年大吉,家人健康,身体平安。愿在北京的不在北京的,自己的家乡越来越好。
■来自的网友回复
-
题主可能不太了解中国人,当他们骂一个人、一个物事的时候,很可能他们并不是在骂这个对象,而是别有所指。
围绕着这种修辞类型,衍生出许多具体的技巧,比如说指桑骂槐,打狗看主人,打你的脸就是打吕布的脸,王顾左右而言他,甚至腹诽,等等等等。
说回《老炮儿》,有人说它价值观不正确,恰恰证明了它拍的还成,要不也不会讨论到价值观的问题了。比如张艺谋的《英雄》,说它宣扬为集权统治张本的人,远没有说它假大空的人多。再比如《爵迹》,影视作品搞成这个样子,连假大空都没得聊了。所以这是第一点:
讨论价值观,说明这片子故事讲得还成,甚至让部分人看到它输出了一套比较清晰的价值观。
至于这套价值观等不等于导演的价值观,能不能等于演员的价值观,另说,不是一个话题。
第二点,说价值观受到非议的问题。
以市民阶层、出身市民阶层及受市民文化熏陶的大学生、白领为主,这部分群体的特点是渴望、并极度依赖一个稳定的家庭,希望能一直安居乐业,过安生日子。换句话说,也就是不怎么能经得起折腾。父亲或者母亲,但凡有一方不能担负起家庭责任,其生活水平立即就有下滑到另一个世界里的危险,这对他们来说是很难接受的。
当然很难接受不等于就接受不了,比如加缪的小说《鼠疫》里,死了一波小市民,剩下的也就接受了,甚至还散发出了人性的光辉。当然了,批判《老炮儿》价值观的观众估计不想以这种形式散发自己的光辉,说不定早已把自己当成死了的那一波。他们想活,想安定的消费,想家庭健全,爹疼娘爱,继续维持眼么前的这种生活。任何挑战这种生活伦理、甚至要把这种挑战合理化的行为,都是不可原谅的,是他们所认为人神共愤的,是天厌之的。
但是,管虎和冯小刚却塑造出了这么一个人物,并且对其价值观、遭遇不乏同情之色彩,去努力塑造一种环境(一种业已逝去的旧世界),用以合理化这种道德观。当裹挟这种价值观的一部作品推出后,甚至还获得了不在少数观众的共鸣,说什么哎我操我大爷就是这样的啊,我有个叔就是这样的啊,我爸爸就是这样的啊,诸如此类。倘若一部电影输出这样一种价值观,对市民阶层来说顶多是略有不适,可居然还有人群在为这股风气击节赞赏,他们就终于忍不住了,就爆发了,就决定拨乱反正用东风压倒西风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