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恰到饭”的知乎,对于内容付费行业有什么借鉴意义?( 三 )


[知乎]“恰到饭”的知乎,对于内容付费行业有什么借鉴意义?
本文插图
再说纵向上 。
对比起来就可以发现 , 问答这一形式 , 在知识获取方面的在个性化、可执行性方面有着独到的优势 。 一个很好的例子是 , 得到App 也在前不久开辟了名为“十万个为什么”的问答模块 。
[知乎]“恰到饭”的知乎,对于内容付费行业有什么借鉴意义?
本文插图
知乎是靠着问答起家的 , 沉淀着大量来各行各业从业者的经验之谈 。 但缺点之一就是 , 由作者热情驱动、用爱发电 , 相对更为零散而不够体系化 , 这对于建立知识体系而言是一个明显的痛点 。
比如 , 前不久引起内容行业热议的“巫师财经翻车事件” , 也就是通过详尽的证据链 , 实锤了 B站新晋百大 UP主对于知乎网友四年前回答的抄袭 。 不难看出知乎网友的行业素质 , 以及其在内容方面的沉淀 , 足以撑起更多优质内容 。
上文我已经提到盐选的运行机制 , 除自行订阅以外还会大量推荐;这意味着 , 付费知识内容的颗粒度在被进一步精细化后 , 进入到了各种具体的应用场景之中 。 用户可以选择将其作为某一专题研究的材料 , 也能顺藤摸瓜进入完整版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
03
知乎“与自己和解”
如上所说 , 我们更多是站在知乎以及用户的角度 , 去观察会员提供的价值 。 但在我看来 , 其背后的价值其实远不止于此 , 应该站在传播的角度对其进行价值重估 。
引发这个念头的其实去年底观察到的一个奇怪现象:越来越多人开始在知乎追连载了 。
这个“连载”不同于以往答主因为时间原因 , 而不得不以分割线为回答暂时画上句号 。 而是像网文平台一样 , 一个故事凭借着精彩动人的情节 , 聚集起了一批准时催更的忠实读者 。
在知乎于去年11 月 26 日开启的第一届亲历故事大赛上 , 官方曾公布了一些相关数据:在一个月时间里 , 围绕“工作和生活中 , 有哪些让你念念不忘的亲身经历?”的主题 , 吸引了 4000 多名用户分享 , 其中“晚霞中的灿烂少年”的故事《芳姐》被点赞上千次 。
在我看来 , 知乎是某种意义上“与自己和解” 。 “谢邀 , 人在美国 , 刚下飞机”成为一个梗 , 就是源于知乎部分用户的故事化演绎 。 知乎也曾花大力气通过禁言、封号的方式进行治理 。 但也同时也带来了外界对其“初心不再”的诘难与苛责 , 甚至导致部分头部用户出走 。
知乎可能终于想明白了一件事 , 就是“堵不如疏” 。
要知道 , 除了纯理性的理论之外 。 亲历故事本身对于行业本身亦有极大的价值 。 比如在美国 , 极为重视医疗剧的拍摄 , 不仅拍摄必须经过医疗机构审核和培训 , 编剧也必须以专业医师为顾问 。
背后的原因在于 , 对于医生群体而言 , 医疗剧不仅能通过专业性培养其临床思维能力 , 更能通过真实反映医患纠纷等行业状况 , 培养医生的人文关怀与适应能力 。
所以 , 站在另一个角度来看 , “在知乎追连载”这件事显然不是自上而下的战略部署 , 而更像是知乎借着其起家之时便不断强化的开放、真实、专业的社区基因 , 自然演变的过程 。
在我看来 , 内容付费领域的未来需要开辟增量 , 而不是只在小圈子中“挖墙脚” 。 而知乎与亲历故事的“和解” , 便是其中一个颇有价值的尝试 。
其一 , 类似于诞生更早的网文产业 , 能盘活“认知盈余”;纵览职业IP最发达的英美 , 都有着全民写作的传统 。 比如 , J·K·罗琳在写作《哈利·波特》之前 , 就从事过秘书、英语教师等工作 。
这一传统 , 使得美国会有大量各行业精英在退休后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著书立说 , 加之英美等国发达的出版行业与宽松的审查制度 , 为全社会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