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为什么老剧更“耐刷”( 二 )

  “我周围人看看简介、截屏、动图就决定是否追新剧 , 我还是会给新剧很多机会 , 起码会坚持完完整整、不快进地看完3集 , 实在‘吃不下’才会决定弃剧 。 ”王立坦言 , 这两年能吸引他持续追完的新剧数量下降 , 例如2020年开年的新剧 , 他也只勉强追完了一部(并不想再重温) , 其他的或因演技差或因制作粗糙 , “一集即弃” , 那么剩余的大把空闲时间 , 王立只能二刷起了他内心的“高分经典剧” , 例如《潜伏》《北平无战事》 。

  留学生芊芊也说自己很排斥当前一些都市言情剧里“空泛、刻板的人设” 。 “越能体现复杂人性和生活温度的故事 , 越值得一品再品” 。

  当很多年轻观众无法认可新剧的品质 , 又依然想从影视剧“汲取营养和力量”时 , 他们自然毫不犹豫地扎进自己的“高分旧榜单” 。

  中国艺术研究院学者孙佳山说 , 一些经典剧目之所以让人难以忘怀 , 例如第一版“四大名著”影视 , 是存在当时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原因的 。 “那会儿拍电视剧是不计成本的 , 所以那一拨儿老剧质量都很高 。 而另一个问题也是在此基础之上展开的——不计成本的电视剧是有限的 , 所以这个类型供给不足 , 导致这种少数的IP特别好” 。

  “小时候这么好的电视剧可能就看过几部 , 长大后 , 他们有一份情感结构、情感记忆在这部剧里 。 ”孙佳山指出 ,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品的优质电视剧 , 数量有限 , 因而在连续几代人的情感结构里都留下非常深刻的烙印 。 后来“四大名著”再度翻拍 , 令人不太满意的原因 , 一是因为再难有当年极其集中的投入 , 二是因为国内电视剧供给日益富余 , 开始“产生横向对比” 。

  每个类型的电视剧 , 都出现过“难以企及的巅峰”“难以复制的成功” , 比如一提到喜剧作品 , 观众都会觉得当下的喜剧作品远远不如14年前的《武林外传》 , 更是远远不及27年前的《我爱我家》 。

  “巅峰时期已经过了 。 ”何天平指出 , 这背后有诸多原因 , 包括创作心态、社会文化的土壤等因素 。 “对市场影响力的追求 , 导致大家可能在作品创作上产生工业化的意识 , 会去想:‘我做一部什么样的剧才能受到大家喜欢呢?’当工业化体系越来越成熟的时候 , 影视作品的标准化程度都很高 , 但是‘不可取代性’其实很弱 。 ”他认为 , 即使是在观众喜爱的类型里 , 一旦影视剧进入“流水线”生产 , 就难以出现曾经的巅峰之作 , 观众自然会一遍遍回味旧时具有绝对高度的作品 。

  有些老剧很“耐刷”“好刷” , 还和其文本的开放性相关 。 一部剧越具有二次创作、次生传播的可能性 , 这些剧在观众心中的地位愈发稳固 。

  在微博上 , 《武林外传》的台词一直是传播效果甚好的“金句” , 网友时常截屏赞叹其三观正;《还珠格格》《情深深雨濛濛》《甄嬛传》《乡村爱情故事》《亮剑》等剧 , 则是鬼畜视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库 。 在B站、抖音等平台上 , 年轻人的脑洞给了经典剧一轮又一轮“新玩法” , 顺便给老剧吸了“新粉” 。

中国青年报■为什么老剧更“耐刷”。  那些经典老剧的创作者未必是有心的 , 可是“无意中形成的文本的缝隙” , 偶然造成了再度阐释的空间 , 进而被注入意想不到的生命力 。 孙佳山觉得 , 文本相对开放的经典剧目 , 在亚文化浪潮里会被不断阐释 , 话题不断翻新 , 大众的接受心理也会经历“不断被重新调试”的过程 。 采访人员 沈杰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