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系列调查:侵犯公民隐私的数据“黑产”( 二 )

  事实上 , 有关部门对类似数据“黑产”公司的打击力度正在逐步加大 。 去年8月 ,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公安分局侦破一起特大流量劫持案 , 新三板上市公司北京瑞智华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涉案 , 及其关联公司多名犯罪嫌疑人被抓获 , 涉嫌非法窃取用户个人信息30亿条 , 涉及全国96家互联网公司产品 。

  去年11月 , 江苏警方依法打击了7家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公司 , 涉嫌非法缓存公民个人信息1亿多条 , 其中 , 拉卡拉支付旗下的考拉征信涉嫌非法提供身份证返照查询9800多万次 , 获利3800万元 。

  可以看到 , 随着国家对于数据“黑产“连续出击 , 对于这一灰色产业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威慑作用 。 但确有少数企业依旧心存侥幸 , 为获取高额利润不惜挑战法律 。

  业内人士指出 , 要想对数据“黑产“全面治理 , 需要做好三方面工作 。 首先是广大网民建立更强的个人信息保护意识 , 不轻易登录使用某些来路不明的互联网工具 , 对网站要求用户过度授权个人信息的行为坚决说”不“ 。

  其次 , 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大对此类现象的打击力度 , 《网络安全法》正式通过后 , 针对公民个人信息保护领域 , 最高法、最高检出台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的相关司法解释 , 其中规定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行踪轨迹信息、通信内容、征信信息、财产信息50条以上的 , 即可入刑 。 随着“两院“的司法解释细则出台 , 各地公安等执法机关可依此侦办各类数据”黑产“案件 , 对当事人依法追求司法责任 , 提高其违法成本 。

  最后 , 政府有关部门可通过政企合作 , 开展业务交流和合作 , 从而在共同关注的信息安全等领域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 比如2019年工信部通过统筹整合现有数据资源和技术能力 , 建成网络安全威胁共享平台 , 与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和各大互联网企业合作 , 建立威胁信息共享处置机制 。

“315”系列调查:侵犯公民隐私的数据“黑产”。  “只有进一步加大打击力度 , 同时强化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共管机制 , 才能对数据‘黑产’形成更为有效的治理 , 这种在电信运营商链路窥探网民隐私 , 收集、存储为大数据 , 通过画像、建模等技术手段 , 对外销售网民姓名、电话号码、兴趣偏好 , 实际是对公民隐私的严重侵犯 , 网民根本无法防范” 。 业内人士认为 , “2020年 , 我国在打击数据‘黑产’上还可进行更多模式创新 , 从而为公民隐私提供更为完善的保障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