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国产剧如何更好地讲述白衣天使的故事?( 二 )

  总体而言 , 医疗剧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与摸索 , 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类型叙事语言 。 但国产医疗剧起步晚 , 加上题材的专业性、国内医疗行业的复杂性给创作增添了难度 , 还欠缺真正社会效益与艺术价值俱佳的经典作品 。

  医疗纪录片屡出佳作

  国产剧能够从中学到什么?

  其实 , 医疗剧在刻画人物、挖掘主题深度上有着独特的优势 。 医院汇集了社会各类人员 , 是各种人生故事上演的舞台 , 这本身就为创作者编织情节提供了便利 。 医疗剧触及的是生与死的问题 , 这既是哲学家追问的终极命题 , 也是艺术作品所能触及的最深沉的主题 。 优秀的医疗剧作品 , 应该在这一问题上有所涉及 , 引发观众的思考与感悟 。

  近两年 , 国产医疗剧稍显沉寂的同时 , 医疗题材纪录片却屡有佳作出现 。 《急诊室故事》《人间世》《中国医生》几部作品豆瓣评分都超过了9分 , 远超国产医疗剧 。 可见 , 并非中国医疗题材产生不了好作品 , 而是国产医疗剧找错了方向 。 那么 , 对医疗剧的创作生产与审美价值 , 我们应有什么样的期待?

  首先 , 增强医疗剧的专业性 。 医疗剧可以起到科普教育的目的 , 据报道 , 美国一位10岁的小女孩通过从电视剧《实习医生格蕾》里学到的心肺复苏术挽救了自己母亲的生命 。 向大众普及医疗知识 , 是医疗剧不可忽视的功能 , 必须保证其专业性 。 很多国产医疗剧在播出前都会大加宣传其前期准备工作 , 但观众依然常在剧情中发现专业性错误:《心术》把MRI片子错当成脑部CT , 《青年医生》为病人注射9%生理盐水、抽取病人200cc验血 , 《外科风云》没戴手套就直接触碰无菌服等等 , 都程度不同地暴露了专业性的硬伤 。

  医疗剧诞生之初 , 最核心的情节冲突就是医生用先进的医疗手段、高超的医术战胜各种的疾病 , 挽救病人的生命 。 人类战胜病魔是基本的情节模式 , 附着之上的才是情感、人性以及社会问题 。 观众最初对医疗剧的期待视野是拗口的医学术语、离奇的疑难杂症、惊心动魄的手术过程 , 而不是家长里短与男欢女爱 。 因此 , 国产医疗剧要找回最初的魅力 , 须增加对诊疗过程的描写 , 体现医生战胜疾病的困难与曲折 , 尤其对医生的医术有所刻画 。 最近热播的海外剧《良医》中 , 主人公墨菲几乎每集都会遇到一个疑难杂症 , 他每次都会凭借过人的天赋化解难题 , 观众也随着情节体验战胜病魔的喜悦 。

  其次 , 在人物塑造方面 , 要塑造富有深度、层次感的人物 。 好的人物是复杂对人物 , 人性并非非善即恶 , 优秀作品应对人物的内心做深入开掘 , 表现出人性的多面 。 但国产医疗剧常见的问题就是对医疗工作者形象的刻画过于简单:在《心术》中 , 患者没钱治病 , 医生们集体为他捐款;《急诊科医生》中 , 女主角遇到没有钱的病人就自掏腰包 , 还带头捐款成立基金会专门帮助患者 。 当然 , 现实中的确有这种情况 , 但若每个患者都要医生捐款 , 那医院如何维持下去?刻意拔高医生形象反而造成人物失真、情节不可信 。

  在塑造圆形人物的基础上 , 医疗剧更高的标准是刻画英雄主义的人物弧光 。 时代需要英雄 , 人民也需要英雄 。 英雄是不畏艰险勇于承担责任的人 , 是牺牲自己利益挽救他人的人 。 对医疗剧叙事而言 , 人物面对生死抉择时最能展现出人物弧光:面对自己职业前途和患者性命的困境时该如何选择?只有一个肾源 , 先救自己孩子还是坚守原则?病毒肆虐时 , 敢不敢做堵枪眼的人 , 把病毒和自己关到一起?塑造“逆行者”式的医护人员英雄形象 , 是对医疗剧人物塑造的最高期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