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日志|思考中救治 救治中思考

江苏龙网:11:30刚刚出夜班,增强一下大家和自己的自信心,今日“Mark”一下。

  

日志作者:苏大附一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 郭强 

  

坐标: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 

  

时间:3月1日

  荔枝新闻讯 11:30刚刚出夜班 , 增强一下大家和自己的自信心 , 今日Mark一下 。 武汉保卫战 , 苏州二队整建制投入同济医院光谷重症病区130人 , 整整21天 , 首批收治的50名重症患者中 , 17人出院 。

  今天凌晨4点的班次 , 胸外科护士王烨 , 守护着78岁患者占女士 , 抽个血气 , 病人稳定了你就出去 , 我在里面看一会儿 , 我跟她说 , 担心她扛不住 , 又担心病人变化 , 一直会有这种纠结的心理 , 只有自己待在床边才能放下 。 可是 , 偏偏这个时候脉氧噌噌向下掉 , 我的好心又要落空了 。 赶紧调整了呼吸机参数、评估了超声、吸痰换体位 , 脉氧总算没有继续向下掉 , 82、88、93看似寻常的3个数字 , 等待了30分钟 , 我和王护士守在病人和呼吸机边 , 其间她问了我4次 , 要不要抽掉血气 , 我说:等等 , 还会上来的 , 这个病加重得快 , 改善得慢 , 能少抽一针也是帮助病人 。 指标上升过程中 , 她笑了 , 相信她笑的原因一定有:我们还是有治疗这个疾病的有效方法 。

武汉日志|思考中救治  救治中思考

**武汉日志|思考中救治 救治中思考**

  78岁 , 为什么上有创呼吸机?答案是 , 救治那一刻的情景让我们条件反射似的、义无反顾放手一搏 。 占女士是光谷院区收治的首批重症病人 , 收治当天武汉有1700名重症病人待入院 。 占女士伴有高血压、心衰和院外十余天的病程 , 我们很快就给予她无创呼吸机治疗 , 眼看稳定了几天 。 那天下午 , 给她做了深静脉置管和床边心超 , 当时我们沟通还很愉快 , 晚上回到宿舍 , 还没来得及吃饭 , 就接到了电话:占女士吃饭时突发加重 , 意识不清 , 呼吸急促 。 我赶紧回到病房 , 开放气道、人工辅助呼吸、推药后她逐渐醒了 , 可指标还是很差 , 一字字地说:救救我 。 在场的同事李蕾医师和王君磊医师都非常感动 , 救死扶伤是职责 , 更是本能 。 插管上呼吸机的决定 , 果断但又沉重 , 这样太容易增加操作医生感染的风险 。 站在我身后的 , 是52岁的高年资老师和一批90后年轻人 , 而他们身后 , 是更多家庭成员的期待 , 队友们个个对着手机和老人孩子视频的镜头马上浮现在我眼前 。 一阵鼻子酸了 , 可是我还是决定做 , 下意识地把他们都请出了病房;我接触时间长了 , 有抗体了 , 与上次插管时默默把他们推出去相比 , 我多了个解释......和麻醉医生一起插好管、整理好气道、连接好呼吸机后 , 看看占女士 , 觉得踏实了很多 , 再招呼他们进来 , 也安心多了 。

武汉日志|思考中救治  救治中思考

**武汉日志|思考中救治 救治中思考**

  我们的职责就是治病救人 , 个人认为这点不值得特别赞扬 。 难处是这次新冠的有些病理生理机制还在探索 。 另辟蹊径、早期预警、精打细算也许是从姑苏文化中提炼的治疗模式 , 经过验证 , 在武汉还没有出现水土不服 。 占女士上了有创呼吸机后 , 顺应性特别差 , 这点让大家都很头疼 。 这类病人的病理也提出了肉样变和纤维化这些不可逆特征 。 因此 , 找出病人早期加重的主要原因成了关键所在 , 病毒这个看不到的敌人 , 我们需要找到它从哪里下手的;全面筛查是唯一的手段 , 慢慢地我们发现 , 这些病人无一例外都在早期出现了隐匿性休克 , 由此 , 和李蕾、丁政等医生 , 我们成立了超声突击队 。 在筛查中我们发现:病人即使没有特殊不适 , 下腔静脉只有1.1-1.6cm宽度 , 真正应了这句话:没有突然发生的病情变化 , 只有突然发现的病情变化 。 21天来 , 病人的每滴水和尿液我们都精打细算 , 防微杜渐、切中要害让我们信心倍增 , 病人加重少了 , 抢救的担子就轻了 , 防护的压力就小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