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代的战争规则其实就是骑士精神

春秋时代的战争规则其实就是骑士精神春秋时代的战争规则 , 其实就是中世纪欧洲的“骑士精神” 。欧洲骑士的行为准则是:不伤害俘虏 , 不攻击未披挂整齐的骑士 。 不攻击非战斗人员 , 如妇女、儿童、商人、农民、教士等 。 这岂不正是“宋襄公精神”?可惜的是 , 相当多的中国人崇拜骑士精神 , 却很少有人意识到它是“宋襄公主义”的欧洲版 。人们津津乐道的一个故事是子路正冠 。说的是孔子的弟子子路 , 在战争中阵亡 , 临死前还不忘系好被对手砍断的帽缨 , 正冠而死 。 重视仪表、重视细节 , 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教养 。 子路在敌人的刀锋下系好帽缨 , 体现了贵族式的在死亡面前的从容不迫 。西方社会也能找到相同的例子 。 法国大革命高峰的时候 , 路易十六和皇后都被送上了断头台 。 皇后上断头台的那一刻 , 不小心踩到了刽子手的脚 , 留下了在人间的最后一句话——优雅的一个道歉:“对不起 , 先生 。 ”正如这位皇后的下意识反应一样 , “贵族文化”的首要特质就是优雅 。 子路的最后一个动作 , 不叫迂腐 , 叫教养 , 叫贵族风度 。另外一个故事 , 今天的读者读起来可能感觉更奇怪 。鄢陵之战中 , 晋国将军韩厥打败了郑国的君主郑伯 。 郑伯乘车逃走 。 为韩厥驾车的驭手杜溷罗说:“赶快追 。 他的御者左顾右盼 , 心不在焉 。 很快就能追上 。 ”韩厥却说:“算了吧 。 不能再次羞辱国君了 。 ”他命令驭手调转车头 , 放过了郑伯一命 。这个故事反映了贵族社会的一个重要信条 , 即对对方的君主保持尊重 。 欧洲政治中也有类似的传统 , 那就是做过国王的人即使被从王位上推下来 , 也会受到必要的礼遇 。 这是骑士精神的表现之一 。 因此 , 欧洲权力斗争中的失败者鲜有被处死的例子 。 人们无法容忍一个国王杀掉另一个国王 。 他们不是不知道养虎遗患的道理 , 只是不愿破坏自己的骑士风度 。春秋时代的战争中 , 还有许多有趣的插曲 。 比如发生在楚国与晋国的另一次战争中的一个画面 。 那场战争中 , 晋国被打得大败 , 在逃跑时晋国的许多战车陷入泥坑 , 狼狈不堪 。 楚国士兵不但不乘机追杀 , 反而还跑上前教晋车如何抽去车前横木 , 以便冲出陷坑 。 晋军脱离困境后 , 回头对楚军开玩笑说:“吾不如大国之数奔也 。 ”意思还是你们逃跑有经验啊!这种“可笑”的场景在中世纪欧洲贵族的王位之争中也常能看到 。1135年亨利一世去世 , 他的外孙享利二世和外甥斯蒂芬都认为自己有权继承英国王位 , 斯蒂芬抢先一步登上了王位 , 亨利二世不服 , 因此领兵前来争夺王位 。在第一次王位争夺战中 , 年仅十四岁的亨利二世经验不足 , 准备不充分 , 还没开战军队就没有了粮饷 , 陷入饥饿 , 困窘之下他居然向敌人斯蒂芬请求支援 。 而斯蒂芬呢 , 竟然慷慨解囊 , 借钱让亨利二世把饥饿的雇佣军打发回家 , 第一次战争就这样可笑地不了了之 。数年之后 , 亨利二世羽翼已丰 , 卷土重来 , 双方再次展开大战 , 这次亨利二世很快取得胜利 , 斯蒂芬俯首投降 。 然而 , 双方谈判后达成的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双方约定 , 斯蒂芬继续做英国国王 , 但要宣布亨利二世为继承人 。这些故事反映出 , 贵族间的战争一般不以杀戮和彻底征服为目的 , 只为分出胜负 。 战争一般点到为止 , 给对方留足面子 。 在战场上大家是敌人 , 下了战场大家仍然是朋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