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免疫力——换个思路比较中医药与西医药

闲话免疫力——换个思路比较中医药与西医药

到美国的第3年开始过敏 。 以前在中国几十年从没有过敏 。 最讨厌的是这个过敏的根儿就算种下了 , 回到中国后还是过敏 , 春秋两季 , 但不算厉害 。 后来得知 , 大多数在国外长期生活过的人回来后都过敏 , 有的人非常严重 , 甚至到窒息 。 医生说过敏的原因现在还没有搞清楚 , 可能有很多原因导致免疫力紊乱 , 产生过敏 。 据说治疗的办法之一就是不要太卫生 , 例如家里养猫养狗 。 这次新冠肺炎 , 又碰上了免疫力这个词儿 。 医生们说没有特效药 , 治疗的过程就是帮助身体恢复免疫力的过程 。 想起了非洲和印度 。 那一年参加宾大校友团去非洲时 , 组织者特别叮嘱 , 不但不能喝当地的水 , 而且连刷牙都要用发的矿泉水 。 今年3月本来是要参加宾大校友团去印度 , 组织者仍然特别叮嘱 , 不能用当地的水 。 但是印度使馆取消了签证 , 没去成 。 好在美国方面把全款退给了我们 。 非洲和印度的卫生条件都非常差 , 但据说他们的免疫功能很强大 。 欧美发达国家总体上说卫生条件比我们好 , 但是欧美人普遍养宠物 , 保留了一些与自然和动物的接触 , 另外欧美人特别注重体育锻炼和晒太阳 , 据说他们的免疫功能也很强大 。 我们中国人被夹在了中间 。 我们的巨大进步使我们比非洲和印度的卫生条件好得多 , 但是我们也失去了一部分在野蛮环境中所获得的免疫力 。 我们的卫生条件不如欧美 , 但我们又特别爱吃那些奇奇怪怪的野味儿 , 使得我们的免疫力特别脆弱 。 我觉得在免疫力问题上我们中国人该反思一下了 。 我们当然不需要回到卫生条件差的环境 , 也许人类的进步就是以免疫力为代价的 。 我也不认为中国人养猫养狗养宠物是提高免疫力的一个必经途径 , 毕竟我们还穷 。 我曾经在一个美国朋友家里抱着他的狗说 , 如果你们美国人那么有爱心 , 为什么不用你们的经济能力去帮助穷人? 我们这一代人在年轻的时候插队、当兵 , 身体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 现在的年轻人 , 生下来就是宝贝疙瘩 , 学习的压力 , 工作的压力 , 使得他们在大自然中锻炼身体和晒太阳的机会很少 , 他们的免疫力显然是经不起风浪的 。 国家应该给我们的年轻人创造更多在大自然中锻炼身体和晒太阳的条件 。 这几年冬奥会掀起了一个滑雪热潮 , 我觉得挺好 。 我们应该创造更多全民健身的条件和项目 。 但是这不是我说的重点 。 这次新冠肺炎 , 许多中医和西医都强调了一点 , 说中药在提高免疫力方面有作用 , 相信这是真的 。 但是我并不相信中药的“治疗”作用 。 我想说的是 , 如果中药在提高免疫力方面有很好的作用 , 那为什么不能使中药成为我们中国人日常的一种提高免疫力的健康食物呢?这也许是我们中国人在提高我们健康素质 , 提高我们人均预期寿命的一个独特途径 。 我曾经采访过孟山都 , 和它的CEO和科研主管做过交谈 。 孟山都公司聘了上千个中药学的硕士和博士 , 他们有一个项目是分析天麻的核心作用物质 , 然后用转基因的办法将其移送到水稻或小麦中 , 人吃了这种食物就可以预防中风 。 我不知道这一类的项目他们是否最终做成功了没有 。 但是他们的这种创新思路值得深思 。 中药是我们中国人用自己的身体做了几千年身体实验的药材 。 和西药比起来 , 多数中药由于是通过调节身体机能来抵御病患 , 因此对急性病并不像西药那样能够立即见效 。 但是假如我们把医疗卫生的思路转到预防为主上面来 , 中药就能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 。 中医药是个巨大的宝库 。 一方面我们需要用现代科学技术去研究它、使用它 。 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根据中西医、中西药的不同特点 , 把它们分别使用在预防阶段和治疗阶段 , 而不是让中医药去和西医药硬拼治疗 。 让中医药主要去做提高身体素质 , 提高我们免疫力的事 , 让西医药去做救命的事 , 这样的分工也许对中医药的发展能起到更大的作用 , 能将中医药从现在所处的尴尬地位中带出一条新路 。 在欧美在香港都有一种全科医生制度 , 也叫家庭医生制度 , 一般我们看病要先到家庭医生那里 , 他先做初步的检查 , 常见病、多发病、老年病就在他那里就解决了 。 协和医院有一个老年病科就特别好 , 我每年都去做一个全面的问诊和检查 。 我们每年培养了大量中医药人才 , 我们正在做全科医生制度的推广 , 假如全科医生由有西医知识的中医来担任 , 我们的常见病多发病老年病以中医药为主来解决 , 而专科病则推荐到专科西医那里 , 从提高身体素质抵御疾病的角度来说 , 是不是会更好呢? 预防为主就是把问题消灭在发生之前 , 它应该成为我们医疗卫生健康事业的一个主轴 。 如果我们真正能建立起预防为主的战略 , 那么中医药在这个战略中的地位就是不可替代的 。 我对中西医的知识为0 , 以上不是一个专业分析 。 但中国有一句古诗说得好 , 不识庐山真面目 , 只缘身在此山中 。 有的时候真的是当局者迷 , 旁观者清 , 跳出来的观察可能更有框架性 。 我们人类在地球上生活了几万年 , 但是知道地球是圆的只有几百年 , 真正亲眼看到一个圆的地球只有几十年 。 所以外行人说的话未必都是胡说八道 。 现代科学越分越细 , 细分的科学就更需要系统的分析来打通 。 我们各行各业恐怕都需要一种类似在宇宙空间观察地球的那种框架性观察和分析 。 把类似在地球上的观察和在宇宙空间的观察结合起来观察地球才是一种真正的科学 。 于中宁 赵瑜2020.02.20 【本文是原载微信公众号“于导谈天说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