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家随感】思考死亡

【宅家随感】 思考死亡 截至发这篇小文为止 , 新冠肺炎病毒的蔓延 , 已经无情地夺走了2006条生命 。 之后还将有多少患者走向死亡 , 无疑是一个未知数 。 只能祈望死亡人数越少越好,也祈望死者在天堂安息 。 不避尊者讳 。 人们面对死亡 , 都不可避免地会恐惧或绝望 。 不管达官贵人或引车卖浆者流均如是 。 从一般意义上讲 , 或许只有死亡才能消解二者的差别 , 才能在平等的层面上偕与死亡 。 不管从哪个角度审视观照 , 死亡于惊天动地、气吞山河者终为少数 , 而如鲁迅所说的死亡于“近乎无事的悲剧”者则多得来几成定律 。 大多数人的死亡就如流逝的晚霞 , 或许个别会有美丽的瞬间 , 但也仅不过一掠而过 , 不会让人反复念想 。 无怪乎连鲁迅先生都要在遗嘱中说 , 他死后要“赶快收敛 , 埋葬拉倒” 。 这就是严酷的现实或现实的严酷 。 疫情不相信眼泪 。 死亡面对普通民众 , 总会直逼出无助和沮丧 。 据悉 , 武汉一病疫患者因被漏报而绝望 , 也唯其绝望而自缢于家中 。 其实 , 绝望应是双重的 。 漏报是一个方面 , 另一个方面或许也是绝望于自身的卑微和社会的不公正 。 可以设想 , 若稍有一丝希望 , 谁都不会这样匆匆地离去 。 反过来 , 一些个别没有漏报的疫情患者的状况又如何呢? 湖北电影制片厂员工常凯一家四口的死亡 , 就是一大例证 。 从正月初三开始 , 即元月27日至2月11日 , 仅17天的时间 , 常凯的爸爸、妈妈、妻子及他本人 , 就因病疫和其它的种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原因而撤手人寰 。 多说无益 。 观照常凯死亡逼近时在微信中给朋友的一段留言 , 就十分纠心 , 同样纠心着病疫与冷漠的双重夹击 。 无须任何描绘与修饰 , 就诠释出事实本身所具有的意义—— “除夕之夜 , 遵从政令 , 撤单酒店年夜宴 。 自己勉为其难将就撑勺 。 双亲高堂及内人欢聚一堂 , 其乐融融 。 “殊不知 , 噩梦降临 , 大年初一 , 老爷子发烧咳嗽 , 呼息困难 , 送至多家医院就治 , 均告无床位接受 , 多方求助 , 也还是一床难求 。 失望之极 , 回家自救 , 床前尽孝 , 廖廖数日 , 回天乏术 , 老父含愤撒手人寰 。 多重打击之下 , 慈母身心疲惫 , 免疫力尽失 , 也遭烈性感染 , 随老父而去 。 “床前服侍双亲数日 , 无情冠状病毒也吞噬了爱妻和我的身体 。 辗转诸家医院哀求跪拜 , 怎奈位卑言轻 , 床位难觅 , 直至病入膏肓 , 错失了医治良机 。 在这奄奄一息之中 , 广告亲朋好友及远在英伦的吾儿:为父尽责 , 为夫爱妻 , 为人尽诚!永别了!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 或许 , 这就是最好的写实文学 。 这不是哭诉和哀嚎 , 而是无助和绝决 。 一种平实的叙述 , 近似于一种天问 , 或许也是无数死亡于疫情的无辜者的别一种心声 。 剖析开来 , 不是社会不努力 , 不是政府不努力 , 更不是医务工作者不努力 , 事实上已经努力得来令人感动 。 真的 , 除了感动还是感动 。 只是 , 以往或者说长时间以来 , 有形或无形或阴差阳错形成的社会性的贫富悬殊差异 , 并因此而带出的“等级”差异 , 这种症结在这严峻的疫情面前 , 不得不揭下了“温情脉脉的面纱” 。 马克思所说的“虚幻的花朵”经不住“大考” , 一切隐匿在“近乎无事的悲剧”之中的光泽 , 其失色和凋落只能随疫情而至甚或而去 。 面对突如其来的瘟疫所形成的灾难 , 似乎很难用对与错来加以简单的概括 , 它涉及到太多无法确定的因素 。 一场浩大的瘟疫 , 必会牵动社会的所有神经 。 我们既会为拯救者感动 , 也会为死亡者泪垂 , 颂歌中也含有悲歌 , 两相契合 , 互为映照 , 也只有立体地观照 , 才能凸显最为真实的原初的意义 。 由此 , 又得提到李文亮 。 普通的眼科医生李文亮的死亡 , 按理说也属“近乎无事的悲剧” , 不应有大的波澜 , 这再平常不过 。 但是 , 其为什么会形成一个特例而被人们正正反反地反复提及 , 是因为一个极其特殊的环境 , 酿成了这样一个极其殊异的特例 。 无须赘言 , 大家都知道李文亮疫前疫后直至死亡的全过程 。 即是说 , 刚开始时 , 李文亮藉于七年学医的经验和亲眼目及七名病毒感染者的事实 , 在医生群里就给大家作了提醒并要求注意 。 等等 。 假设——历史没有假设——这提醒若能转换成最初的警示 , 疫情怎样也会得到相应的防范或防控 , 也不至于形成这么大的“国难” 。 但是 , 事与愿违 , 李文亮对疫情上的警示 , 却转换成了政治上对李文亮的警示 , 李文亮竟因此而被警方下了训诫书 , 还被央视多次爆光为造谣者 , 之后反过来 , 疫情蔓延的事实 , 又无可辩驳地证明了李文亮病疫提醒的巨大的社会价值 。 再之后 , 正当大家在痛定思痛的时候 , 李文亮又因被病毒感染而叩响了死亡的大门 。 无疑 , 这一切就不是一般死亡者所具有的特质 。 加之 , 他离世成前曾说“一个健康的社会 , 不应该只有一种声音” , 同时还表示 , 病治好后 , 还要上一线去参加搞疫斗争等等 。 恰恰这样 , 就将原本的平凡转换成了不平凡 , 成了预报大难来临的吹哨人 。 他之所以被众多民众正面评价和纪念 , 是因为他的死亡在民众的眼里即是悲歌又是颂歌 , 在某种意义上 , 偕可与日月同辉 。 之后疫情越是疯狂蔓延 , 就越是证明着李文亮的死亡不同凡响 。 泰戈尔说:“死如秋叶般静美 。 ”这当然很有诗意 , 就如同泰翁鹤发童颜和他那形而上的精致哲理诗 。 不过 , 在这瘟疫造成的大灾大难前 , 一切都过于轻巧 。 这之中 , 每一个人的死亡 , 都没有诗意 , 有的只是悲哀和绝望 。 所有的希望都是一种渴望生的希望 。 无怪乎 , 列宁临终前要反复让妻子为他朗读《热爱生命》 。 即是说 , 不管什么样的人 , 都热爱生命而拒绝死亡 , 因为生命的存在就是人的存在 , 而死亡 , 尤其疫情中的死亡 , 对于绝大多数的死亡者来说 , 仅具有数字和统计学上的意义 。 或许 , 只有翻过历史的这一页 , 再来展现疫情中全方位交织着的人性、大爱、拯救、抗争、痛苦、希望、绝望等等 , 才能展现苦难辉煌 , 才能形成一部深沉而宏大的史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