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农村丧葬:如何理解“延迟出殡”?

众所周知 , 疫情之下 , 对于聚集性的活动 , 只能一概从简 。 但是 , 近来听闻 , 一些乡村之中 , 家属为给逝者(正常病死 , 跟疫情无关)办一场体面的葬礼 , 选择“冻尸”(土葬情况)或先火化 , 等疫情过后 , 再办葬礼 。 我们暂且不论这样的方式好不好 , 但就疫情整体得到遏制后 , 短期内肯定也是不让搞大型聚集性活动的 。 所以 , 对于“延期出殡” , 家属应该会等待较长的时间 。 可即便如此 , 很多家属还是愿意等 , 只为办一场体面的葬礼 。 不得不说 , 在农村之中 , “重死不重生”的传统还是很浓烈的 。 一个人生前即便是“穷困潦倒” , 死后只要有儿有女 , 总还是要大操大办一场体面的葬礼 。 说到底 , 这很符合“活在未来”的观念 。 甚至 , 有些老人 , 离死亡还比较远 , 就已经买下“寿衣”和“棺材” 。 有亲历农村葬礼的人 , 一定知道其中的讲究 。 葬礼除却会追思逝者 , 本质上也是生者的一场社交性聚会 。 场面大不大 , 人气重不重 , 都是衡量逝者人品和家属人品的重要指标 。 所以 , 在实操的过程中 , 标准上是很讲究的 。 甚至 , 从葬礼流程上来讲 , 已经完全结构化 。 逝者从离世的一刻起 , 貌似一生的使命就已经交代 。 而接下来事情 , 就是家属的任务 。 在这场任务中 , 既要将逝者体面化 , 也要完成一次升级性的社交 。 本质上 , 逝者的体面 , 终究要反哺生者的体面 。 从这个意义上讲 , 貌似农村的葬礼就像是一个剧场 。 无论是逝者 , 还是生者 , 都在扮演着各自的角色 。 而所谓的“哀悼和追思” , 不过是掩盖基本逻辑的插花而已 。 这就跟婚礼上 , 主持人的套路性追问一样 , 谁都知道不一定真实 , 但还会习惯性的“鼓掌和祝福” 。 而这些细枝末节背后 , 却值得深思和玩味儿 。 以费孝通的理论看 , 国人中的50后 , 60后 , 70后 , 依然有很重的乡土性 。 尤其在农村 , 很多固有的传统依然保留着 。 虽然 , 葬礼和婚礼的流水席标准在提高 。 但是 , 人们对于乡土性的理解 , 还是跟30年前没什么本质变化 。 因为 , 很多时候 , 常态性的生活 , 人们总是可以“将就” , 但是 , 婚丧之礼 , 却必须要“讲究” 。 尤其 , 对于丧葬秩序 , 无论如何也不能马虎大意 。 一个有趣的现象 , 在国内的很多农村 , 很多老人生前儿女不管不问 , 但是死后的葬礼 , 往往却很风光 。 很多时候 , 你不免有种虚无的感觉 。 可是 , 这就是现实 。 甚至 , 这是普遍农村丧葬秩序的现实 。 并且 , 你会发现 , 这是逝者和家属 , 以及外围宾客共同的一场合谋 。 每个人都知道这是一场被运作的仪式 , 但是 , 却还执行的有理有据 , 并且热情洋溢 。 要知道 , 以现代视角看农村的丧葬秩序 , 很容易发现 , 对逝者的不尊重 。 因为 , 对于逝者而言 , 生前安乐 , 入土为安 , 这是多数人的理想归宿 。 可是 , 就因为疫情的存在 , 逝者就被冻尸或延迟葬礼 , 这总让人感到某种违和感的存在 。 有不少农村的老人常说:“一辈子挣一副好棺材 , 就算死也无憾” 。 在他(她)们看来 , 生命的初始 , 以及过程都不是最重要的 , 重要的是“最后的体面” 。 这种认知 , 应该是植根于骨子里的 , 因为 , 有这种想法的老人 , 还挺多的 。 于此 , 对于近来的逝者 , 可能生前预料家属会冰冻他(她)们 , 也会表现出极大的宽容 。 甚至 , 他(她)们也接受这样的方式 。 因为 , “最后的体面”这种文化秩序 , 确实是很多人活着的信仰 。 而唯一区别的是 , 对待的方式和执念程度不同而已 。 从葬礼的绝对意义上而言 , 本质上其实就是在慰藉生者 。 但是 , 也要建立在逝者为先的基础上 。 说到底 , 即便是从简的葬礼 , 也总比被冰冻或延迟出殡要好一些 。 因为 , “从选择冻尸 , 延期出殡”的基质中 , 我们分明看到的是生者的“自私和虚伪” 。 因为 , 我们知道 , 一场葬礼之后 , 外围的评价会成为生者的存在资本 。 所以 , 作为生者 , 尽可能地把葬礼搞体面 , 就成为一种不得不的任务 。 当然 , 因办葬礼生出矛盾的事情 , 在农村也很多 。 毕竟 , 白事的筹备 , 是要花钱的 。 这种时候 , 如果利益上平衡不好 , 家属之间还会生出事端 。 总之 , 当我们透过一场农村葬礼的前前后后时 , 你就会发现 , 并不是纯粹的追思和悼念 , 而是被掺杂太多世俗利益 。 不得不说 , 逝者想一死了之 , 其实 , 也并不容易 。 阿尔贝·加缪说:“我们这个社会 , 要是在母亲的葬礼上哭不出一滴泪 , 是会被判死刑的” 。 言外之意 , “悲伤”真不真不重要 , 重要的是气氛吻合 。 甚至 , 这种吻合缘于外围的需求 , 而非是当事者的需求 。 这种结构性的勾兑 , 总让人感到“生而为人 , 很是卑微” 。 于此 , 所谓“最后的体面” , 根本性的基质里 , 其实藏满卑微 。 一个人从生到死 , 本质上是在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 。 从直观的仪式感中 , 感觉是生者在为死者送行 。 可事实上 , 却是逝者在为生者进行仅存的一次弥合性慰藉 。 不得不说 , 人终究是孤独的 。 无论是生 , 还是死 , 都难以抵达他(她)者 。 而对于复杂的 , 琐碎的 , 虚伪的 , 仪式的葬礼 , 其实到头来只能是一场虚妄 。 所以 , 无论是疫情之下 , 还是疫情过后 , 如果可能 , 从简的 , 安静的送走一个逝者 , 可能会显得更为体面 。 原创文章 , 谢绝转载 , 首发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