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个体温都不准,疫情岂能防控的住?

这是我第三次在媒体发表最关于全国各个入口检测体温的问题了 , 还给中央政府发布的公开征求意见的平台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 为什么要死磕这个体温检测呢? 因为这是一项最基础的第一道防控措施 , 如果做不好 , 不到位 , 就是给防疫工作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 我们肯定出门、回家、到单位都要在出入口被拦下进行体温检测 , 一个全副武装的人拿着一支测温枪 , 对准你的额头或者前臂读取你的体温 , 但是基本都是徒劳无效的 , 你可能也发现了 , 你的体温大多不足35度 , 甚至测不出来 , 每次之间差异巨大 , 但是大家都没当回事 , 因为我们搞形式主义司空见惯 , 见怪不怪了 。 那我为什么说体温检测会不准、无效和徒劳呢?原因有如下: 1、红外测温仪精度不够 , 我不知道一个城市成千上万个测温点 , 没个测温点少说两只测温枪 , 他们的来源肯定不同 , 规格型号也不一样 , 是否经过计量检定核准可想而知 , 不难判断其精度肯定差异很大 , 这就直接影响检测的准确度 。 2、测温仪受环境影响 , 这种测温枪的使用环境要求温度在10-40度之间 , 当下长江以北地区 , 气温大多未回升到10度以上 , 因此度数误差很大 , 很多时候罢工干脆读不出来 。 3、测温部位差异太大 , 我们看到有的测脑门的 , 有的测手背的 , 还有的测前臂内侧的 , 而且都是皮肤温度 , 不同部位血运大不相同 , 因此温度差异很大 , 防疫部门规定预警温度37.3度 , 这是指腋下温度 , 皮肤温度与腋下温度又会有很大的误差 , 这并没有引起关注和纠正 。 4、被测人所处的状态影响 , 如果你在车里 , 由于温暖的空调 , 比暴露在寒冷的室外的人测出的体温高得多 , 很多骑车或者行走的人 , 如果衣服保暖不好 , 测出的体温偏低的厉害 , 很多都读不出来 。 由以上四条问题 , 直接影响测体温的准确性 , 而且都是偏低 , 经过实际统计 , 大约偏低2-3度 , 也就是说即便体温超过38度一般也不会测出来 , 因此这种工作其实就流于形式 。 如何改进或者有什么好方法才能杜绝或尽量避免误差而导致发热人员漏网? 我总结了一下方法和措施 , 希望有所帮助: 1、测温枪一定要有计量部门鉴定 , 起码本身不能有太大的误差 。 2、可以给测温枪带个保温套 , 尽量让测温枪处在25度的环境中 , 比如加热水袋 , 定制电加热套 。 3、检测部位改在颈部 , 颈肩角的部位 , 一是有衣领覆盖保暖 , 二是颈动脉热血流过 , 温度接近体温 。 4、还有一个校队的方法 , 水银体温表实测自己一个温度 , 用测温枪在测颈部一个温度 , 对比两者差值 , 作为降低预警温度的值 。 5、重新设置预警温度 , 并设立二次复测岗位 , 建议把37.3度的预警减去4中的差值 , 假如是0.8度 , 也就是37.3-0.8=36.5度 , 也就是凡是超过36.5度者交由第二道关复测核实 , 方可放行 。 6、要配备有经验、有责任心的测温人员 , 可以对过往人员的精神状态的观察 , 和初步的询问 , 筛查出重点可疑对象 。 疫情国难之时 , 如何早日结束这场灾难 , 不是光是喊加油 , 不光是热血沸腾 , 即便全国的医院都支援武汉 , 其它的环节做不好 , 疫情也是遏制不住的!这是一个系统工程 , 从斩断传染源头 , 阻断传播途径 , 控制感染人群 , 医治发病患者 , 每一个环节都不可小视 , 而且往往是最初的环节 , 才是最重要的风险所在 , 因此把体温高的人群筛选出来 , 避免疑似感染者继续传播 , 意义重大!

测个体温都不准,疫情岂能防控的住?测个体温都不准,疫情岂能防控的住?测个体温都不准,疫情岂能防控的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