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上海甲肝流行,31万人感染

1988年 , 31万人感染甲肝 , 上海是如何战胜疫情的?2020-02-06 · 水煮歷史 分享到 0 跟贴 作者:群学书院 01 祸起毛蚶 80年代 , 毛蚶是最受上海家庭喜爱的小海鲜 。 这个小东西又便宜 , 又鲜美 , 吃起来还颇有剥瓜子的乐趣 , 1988年江苏启东的毛蚶大丰收 , 毛蚶的售价跌到了新低 。 来自启东的渔船 , 一船一船 , 源源不断地给上海人送来了大量便宜又新鲜的毛蚶 。 成千上万的上海家庭争相大快朵颐 。

1988年上海甲肝流行,31万人感染

可怕的是 , 也是这一年 , 启东水域被甲肝病毒污染了 。 上海人吃毛蚶时 , 怕肉质变老 , 故而开水里一烫 , 蚌壳微张就吃 , 病毒根本无法被杀灭 。 这成为上海人大面积感染甲肝的直接原因 。 1988年1月16日和17日 , 上海市黄浦区传染病医院和黄浦区中心医院杨廉奎、刘小庆两位医师向《解放日报》采访人员反映:两家医院发现20余名因食毛蚶而患甲型肝炎的病 , 都是在去年12月上旬和中旬食用毛蚶的 , 都曾腹泻 , 年龄大都在20至40岁之间 。 采访人员随后询问上海市卫生局防疫处的朱同志 , 对方告诉采访人员“虽然目前还不能最后断定这批受污染的毛蚶中是否含有甲型肝炎的病毒 , 但是 , 这两家医院所反映的情况应当引起卫生部门和广大市民的关注 , 提高警惕 , 防患于未然 。 ”

1988年上海甲肝流行,31万人感染

在1月18日登出的这篇453个字的题为《卫生部门和广大市民请注意 , 毛蚶可能携带甲型肝炎病毒》的短消息里 , 采访人员费智平写道:“甲型性肝炎病毒平均潜伏期为30天左右 , 以发病前5天和到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 因此 , 曾经食用过毛蚶的市民 , 如果发现自己有厌食、恶心、发热、尿赤等症状 , 应及时上医院诊治 , 确诊后应住院隔离治疗休息 。 另外 , 本市食品、饮食部门也要加强卫生管理 。 ”这也是1988年甲肝爆发之年 , 上海的第一篇相关报道 。 采访人员发出预警后 , 1月21日起 , 肝炎疫情从之前的一旬一报改为一日一报 。 到2月1日 , 甲肝病人的数量跳到了19000例 。 街头巷尾的情绪一下子紧张起来 。 从1988年1月1日起到1988年5月13日(至此与往年同期发病持平) , 上海市暴发流行的甲型肝炎 , 一共发病310746例 。 在1月19日至3月18日的两个月中 , 累计发病数为292000多例 , 日报告发病数超过1万例的长达16天 。 要知道 , 当时上海人口总数不过1250万 。 这次甲肝发病来势之猛、发病之集中、覆盖面之广 , 为国内外医学史上所罕见 。 02 全民动员 , 抗击疫情 1988年 , 当时还没有网络 , 主要信息获取渠道是电视、报纸和广播 。 每天上海最大的报纸《新民晚报》、《文汇报》都会刊登最新的疫情 , 刊登各种防疫科普文章呼吁老百姓不要吃毛蚶了 , 只可惜甲肝潜伏期太长 , 此前该吃的人差不多都已经吃了 。 1988年之前 , 上海的卫生普及情况做得并不算好 。 还是有很多人饭前便后不洗手 , 这直接导致了许多没有吃毛蚶的人也感染了甲肝病毒 。 疫情发生后没几天 , 上海市政府就在全市禁止毛蚶售卖 , 禁食毛蚶 , 收缴销毁了一大批毛蚶 。 随后对市民们进行了360度全方位无死角的洗脑式卫生宣传 。

1988年上海甲肝流行,31万人感染

那年一打开电视 , 上海本地电视台和广播都在连续十几个小时地滚动科普:甲肝是咋回事 , 有哪些症状 , 要如何防范 , 如何洗手 , 如何消毒 , 发现甲肝症状一定要上报登记、集中进行隔离等等 。 街道、居委会则挨家挨户发宣传单 , 顺便排查居民有没有甲肝症状 , 对于一些家里没有广播、电视的居民 , 居委会大妈 , 楼长也会上门做宣传 。 我妈厂里的广播每天也要播放2次甲肝宣传内容 。 上海人就是从那时候起落下了全民处女座的毛病 。 如果外地媳妇儿找了个上海婆婆 , 就能体会到上海人带娃那叫一个精细 , 她们会随时把“洗手”“消毒”挂在嘴边 , 看到别人外面回来没洗手 , 立马就会跳起来 , 大惊小怪地嗔怒 。 大部分上海人家里都有一瓶“84消毒液” , 这些习惯都是那年甲肝的“后遗症” 。 03 众生相:医护人员冲在前线 , 也有人用板蓝根发国难财 和每一次疫情一样 , 医护人员冲到了抗击疾病的第一线 。 上海市传染病医院里的“陈丽萱医生的儿子和女儿都同时染上了甲肝 , 需要她照料 , 但她一心扑在医院里照料病人 。 医院工作人员、归侨方群父亲病危 , 但她为了治疗甲肝病人的需要 , 没有请过一天假 。 父亲逝世的第二天 , 她就含着眼泪来院上班了 。 ”

1988年上海甲肝流行,31万人感染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