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去敬老院看望妈妈吃了闭门羹我竟心情舒畅

自述|疫情期间去敬老院看望妈妈吃了闭门羹 , 我竟心情舒畅澎湃新闻 面馆里空荡荡的 , 但在新冠疫情期间能持续开门营业已属不易 。 付款后在等餐的时候 , 我拨通妈妈的电话:妈 , 等着啊 , 中午前送面条过来给你 , 我现在就在那家面馆 。 疫情期间 , 我们一家四口基本待在家里 。 前几天出来透口气 , 到门口面馆吃面 , 我随手拍了张照片发给妈妈 。 妈妈身体不好 , 住在上海一家敬老院里 。 妈妈随我们兄弟俩到上海定居快20年了 。 父亲已经不在了 , 妈妈多数时候和弟弟一家同住 。 弟妹是高级教师 , 心热 , 手快 , 思路清爽 , 是我们兄弟姐妹中最能摸透妈妈心思的 。 去年妈妈身体状况大幅下滑 , 通过弟妹的关系 , 妈妈住进离弟弟弟妹家2公里内的一家敬老院 , 他们下班后经常过去看一眼 , 坐一会 。 令我没想到的是 , 妈妈这次看到照片后回复我:那面条跟老家的手擀面好像好像啊…… 我说:那我给你送一碗过去? 妈妈回复:呵呵 , 送过来?那么远 , 别逗我了——我一时有些怅然 。 多年来 , 妈妈对上海的饮食已经习惯 , 但老家的口味仍是她心底抹不去的记忆 。 尤其在偶尔生病的时候 , 问她想吃什么 , 她说也没什么特别想吃的 。 再问 , 她给出的答案往往是老家的哪样菜…… 今天 , 我再次到面馆 , 要了两份面带走 , 准备“先斩后奏”给妈妈送过去 , 也跟她一起吃顿面 。 之所以不事先告诉她 , 是因为我毕竟去看妈比较少 , 妈(如果)知道我 , 尤其是一家四口去看她 , 经常会处于兴奋等待的状态 , 甚至影响晚上睡眠 。 后来 , 我每次过去 , 一般抬腿上车前才给妈打电话 。 店员打包动作很麻利 , 还不忘嘱咐:外带的面条是拌过油的 , 不会板结 , 面和汤分开包装 , 路上不用太急 。 “好嘞 。 ”我刚拎上东西 , 妈妈电话又来了:敬老院接上面通知 , 为保护老人健康 , 禁止家属和老人接触 , 你就别为一碗面跑一趟了 。 我说:我已经在路上了 , 闲着也是闲着 , 你就等着吃面吧 。 到了敬老院 , 发现真的是执行新政策了 。 上次来还可以测测体温放行 , 这次是大门紧闭 , 只在传达室开一扇窗 。 照顾妈妈的阿姨出来 , 把东西接进去 , 我就完成任务了 。 我跟门卫大爷说:放我进去上个洗手间行不? 大爷态度很和蔼 , 意见很坚决——不来噻(不行) 。 坐回车里 , 我既为妈妈在敬老院的安全感到欣慰 , 又对疫情的动态有些惆怅 。 不过 , 肚子是有点儿饿了 。 本来买了两碗面 , 打算和妈妈一起吃 。 刚才我急中生智 , 把两碗面都交给了敬老院阿姨 , 同时截留下一小包点心——附近的餐馆基本还没开业 , 我就坐在车里享用这“贡品”了 。 一个点心没吃完 , 妈妈电话又来了:面送到了 , 你吃了没?我说 , 我啊 , 吃了 , 已经在往回走啦 。 放下电话 , 我想起个事情 , 给妈妈发了条微信:妈 , 那罐已经开封的黑蒜是朋友送我的 。 我昨天寻摸出来打开了 , 吃了几个感觉味道挺特别 , 就没再吃 , 今天拿过来给你 。 据说对抗衰老、提高免疫力啥的也有好处^_^ 正午的阳光洒进车里 , 暖洋洋的 , 我的心情也更舒畅了 。 据闻曾有个“大同”酒家 , 门悬对联: 大包不容易卖 , 大钱不容易捞 , 针鼻铁 , 盈利只向微中削; 同父饮茶者少 , 同子饮茶者多 , 檐前水 , 点滴何曾见倒流? 是啊 , 檐前观流水 , 何曾见倒流? 理智上 , 我明白亲情更多的是一代代单向传递 , 而非两代之间对等的养育与反哺 。 而感情上 , 偶尔还是会为世间这条铁律而惆怅 , 更为自己做得不够而神伤 。 所以 , 每次看望妈妈之后 , 我的心情都更加舒畅——包括这次疫情期间特殊的“看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