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一去不返,便一去不返

若一去不返 , 便一去不返 陈鲁民 岁末年初 , 正当人们辞旧迎新之际 , 一种新型肺炎突然爆发 , 来势凶猛 , 惊险万分 。 当许多人纷纷撤离、寻找安全庇护时 , 有一些人却迎险而上 , 义无反顾 , 置生死于度外 。 人们用“最美逆行者”称呼他们 。 84岁的钟南山院士劝告全国人民:若无特殊情况 , 能不去就不要去武汉 。 然而 , 他和许多医务工作者 , 却在第一时间抵达武汉 。 武汉一个女护士本已坐上回家探亲的高铁 , 在微信里看到医院发布的参加新型肺炎治疗志愿者报名的消息 , 毅然在最近一个车站下车 , 赶回武汉医院报名参加 。 武汉同济医院参加新型肺炎治疗的第二批志愿者中 , 一位医生的报名申请书上赫然写着“不计报酬 , 无论生死”八个大字 。 大义凛然 , 掷地有声 , 英雄气概 , 赫然纸上 。 这使我不由想到了宇航员刘洋叫响的一句名言:“若一去不返 , 便一去不返 。 ” “若一去不返” , 就是说这世界上许多事情都是有成本有风险的 , 甚至可能会一去不返 , 越是伟大辉煌的工作 , 越是传之千秋的事业 , 风险就越大 , 成本就越高 。 从同济医院医生的“不计报酬 , 无论生死” , 我想起渡过易水的荆轲 , “风萧萧兮易水寒 , 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想起不避斧钺 , 冒死与虎狼叛军谈判一去不回的颜真卿;想起变法失败后慷慨赴死的谭嗣同 , “我自横刀向天笑 , 去留肝胆两昆仑” ;想到少年毛泽东离家求学时写过的一首《赠父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 ”;想起东渡日本探求救国之道的青年周恩来 , “面壁十年图破壁 , 难酬蹈海亦英雄”;想起勇赴国难的陈毅 , “此去泉台招旧部 , 旌旗十万斩阎罗”;想起飞夺泸定桥的22位勇士;想起“母亲叫儿子打东洋 , 妻子送郎上战场”;想起危急关头叫响“让我来”的英雄战士杜富国……他们都做好了“若一去不返”的充分精神准备 。 “便一去不返” , 则是视死如归的伟大牺牲精神 。 明知山有虎 , 偏向虎山行 , 明知有风险 , 可能有去无回 , 仍毫不犹豫 , 明知凶多吉少 , 危机四伏 , 仍义不容辞 。 从人性本质来说 , 爱惜生命是人的本能 , 但“要奋斗就会有牺牲” , 有些事情、有些时候就是要冒风险 , 如果没有做好牺牲的思想准备 , 想等到有了万无一失的把握时再去动手 , 是很难干成像样事业的 , 人类社会也无法进步到今天 。 钟南山院士还有那些战斗在一线的医生护士 , 在以自己的健康和生命为代价 , 顽强地抗击病魔 , 悉心护卫着每一个患者的安全与康复 , 他们是无畏的驱魔勇士 , 也是美丽的白衣天使 。 其行为之所以令人高山仰止 , 崇尚景仰 , 就是因为他们弥足珍贵的牺牲精神、奉献精神 , 充分做好了“便一去不返”的思想准备 。 当然 , “若一去不返 , 便一去不返” , 作为一种伟大英雄主义精神 , 主要是为了从精神上做好牺牲准备 , 积蓄藐视困难的大无畏气概 , 事实上许多有风险的事都可以通过精心筹划 , 全力争取 , 把风险减到最低限度 , 做到全身而还 。 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加上科学防护措施 , 坚信我们阻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战斗 , 必能大获全胜 , 把代价和牺牲降到最低 。 但不管最后结局如何 , 有了“便一去不返”的凛然大义和无畏精神 , 我们就会正气浩然 , 底气十足 , 不论遇到什么情况 , 都能临危不惧 , 从容应对 。 “为有牺牲多壮志 , 敢叫日月换新天” 。 阻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战斗还刚刚开始 , 更复杂局面与更凶险形势的出现 , 都是有可能的 , 但我们只要有打硬仗 , 死守阵地的准备 , 有“不计报酬 , 无论生死”的决心 , 众志成城 , 戮力同心 , 就一定能稳操胜券 , 凯旋而归 , “借问瘟君欲何往 , 纸船明烛照天烧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