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废墟惨白的美 中国摄影师镜头里的中东

文|吕萌 图|李亚楠 战后废墟 日常生活 惨白的美 中国摄影师镜头里的中东|图集

战后废墟惨白的美 中国摄影师镜头里的中东

(2016年12月 , 阿富汗喀布尔老城中心的清真寺外 , 每天有不少鸽子在天空中盘旋 , 然而这一区域也是喀布尔爆炸的高发区 。 ©李亚楠) 在李亚楠儿时的记忆中 , 收音机和电视新闻中总会提到“中东”两字 , 仿佛全世界是一台稳定运行的机器 , 只有那里是故障最多的零部件 。 “战乱”、“死亡” , 对中东地区的好奇 , 在他的心里埋下伏笔 。 “作为摄影师 , 那里有一种男性的荷尔蒙在里面 , 你没有去的时候 , 它会有一层神秘的面纱 , 你想去感受它 。 ” 2013年 , 在工作之余 , 李亚楠第一次踏上了自己的中东之旅 。 从巴基斯坦到阿富汗再到伊朗 , 一路上他第一次亲身体会到了塔利班的存在 , 同时也感受到了战争背后人们生活的本质 。 在他的眼中 , 中东如同一盘磁带 , A面是战乱 , 另一面则是人们的日常生活 。 只有将两者结合 , 才更像是一个完整和真实的中东 。 2013年至今 , 他多次往返中东 , 通过自己的取景框记录着剧烈变动中的中东地区 。

战后废墟惨白的美 中国摄影师镜头里的中东

(2014年10月 , 伊朗边境阿瓦士 。 两伊战争后 , 有很多废弃的坦克躺在那片区域 , 碰巧一个伊朗女校的学生们去参观 , 她们在坦克上摆出各种造型相互拍摄 。 这件名为《展望》的作品 , 帮李亚楠夺得多个奖项 , 其中包括2015年美国《国家地理》全球摄影大赛人物类荣誉奖©李亚楠) 去饭店吃饭、去茶馆喝茶 极昼:是什么契机让你的关注点落在了中东的国家? 李亚楠:2013年的时候我在北京的一家图书工作室工作 。 公司年假加上法定假日可以出去一个月 , 我想好好用一用 , 去一些没去过的地儿 。 我当时关注的玛格南摄影师 , 他们会经常去拍那些有冲突地方 , 当时比较崇拜他们 , 我就想去实地去看一下 。 对于摄影师而言 , 那里有一种男性的荷尔蒙在里面 , 你没有去的时候 , 它会有一层神秘的面纱 , 让你想去剥开它 , 想去感受一下 。 当时先去的巴基斯坦 , 到达巴基斯坦当天就能拿到阿富汗的签证 。 直接从巴基斯坦去的阿富汗然后又去了伊朗 , 那一次跑了一个月 。 极昼:第一次在中东拍摄是什么感受? 李亚楠:感触很深 。 当地冲突多 , 但是当自己真正接触之后会发现 , 其实当地普通人的生活也没有什么变化 , 媒体的报道一般是爆炸、战争这类新闻 。 当自己亲自去看的时候发现 , 真实情况并不是那样 , 自己就会产生一些反思 。

战后废墟惨白的美 中国摄影师镜头里的中东

(2015年9月 , 阿富汗喀布尔 。 喀布尔老城的巴扎内 , 一位身披布尔卡的女性和她的女儿 。 ©李亚楠)

战后废墟惨白的美 中国摄影师镜头里的中东

(2015年9月 , 阿富汗喀布尔 。 喀布尔城内最大的黑市 , 每天交易额可以达到数十万美元 。 ©李亚楠) 极昼:为什么非常关注中东的难民? 李亚楠:这中间有个契机 , 我2013年在巴基斯坦拍的阿富汗难民获了一个摄影奖 。 奖金很高 , 拿到这个奖之后总觉得对他们要有一点回馈 。 (编者注:在2014年的哈姆丹国际摄影大赛上 , 李亚楠拍摄的阿富汗难民营作品《午餐》获得了黑白组一等奖 , 并获1.6万美元奖金 。 ) 我想用回访的方式 , 把照片洗出来给他们 , 就想2014年要再去一次巴基斯坦 。 那一年我想把重点放在叙利亚难民身上 。 于是就跑到约旦去找 , 约旦的难民营是集中管理的 , 但是没有许可证是进不去的 。 在约旦我呆了半个多月 , 什么都没得到 。 天天在谷歌上查 , 哪里还有叙利亚难民 , 然后发现黎巴嫩也有很多难民 。 就在贝卡山谷里面有几十万难民 , 走在山谷里面 , 到处都是难民的商城 , 难民的集中区 , 那会儿等于真正拍到了叙利亚难民 。

战后废墟惨白的美 中国摄影师镜头里的中东

(《午餐》 , 2013年9月 , 巴基斯坦伊斯兰堡 。 伊斯兰堡西郊的i-10区是一片巨大的阿富汗难民营 , 一家人正在土坯房内吃着午餐 。 阿富汗战乱时 , 许多阿富汗人逃至这里 。 与之一街之隔就是伊斯兰堡的麦德龙 , 每天不少伊斯兰堡的中产阶级来此购物 , 形成两个鲜明的世界 。 ©李亚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