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穿越,心心相通

百年穿越 , 心心相通 ——德沃夏克与冯小刚 2019. 9. 21 李俊华 1994年元旦 , 央视开播21集电视连续剧《北京人在纽约》 。 那时我还在老厂 。 听到央视隆重的预告 , 心里也有几许期盼 , 也想看看到底有什麽独到之处! 当片头由刘欢演唱的那首“千万次的问”歌曲即将结束时 , 尾音带出了一段熟悉的旋律 , 那麽亲切 , 似曾相识却一时想不起来是什么曲子了 。 我苦苦思索 , 这是谁的曲子啊?思来想去足有一刻钟时间 , 猛然 , 我在心底大呼一声:啊!原来是它!没错 , 就是它: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陆交响曲” , 后来翻译为“新世界交响曲” 。 弄清楚了这首曲子 , 心里一阵窃喜:好你个冯小刚 , 貌似用音乐搞了个自问自答的问题 。 歌词中“问自己 , 你到底好在哪里? 好在那里”?似乎每句话都在问一个人 , 然而延伸、扩展出去问一个国家、一个区域也说得过去!而你并不直接说答案 , 却用了个交响乐的曲子融入了答案 。 而在我们这个“曲高和寡”的国度 , 绝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这曲子表达了什么!于是也就在波澜不惊中成就了冯小刚的用意:让这个古典曲子来回答这个导演不能明说、剧中人不必明说的问题:新世界?你在哪里?新世界 , 你好在哪里? “新世界交响曲”确实是个名不虚传的名曲 , 记得第一次听到它就立刻被它优美的旋律吸引住了 , 甚至是被它迷醉了 。 也渐渐知道了这个曲子的来历 。 1891年 , 五十岁的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收到了美国纽约国家音乐学院的邀请 , 聘请他担任美国纽约国家音乐学院院长及音乐总监 , 任期两年 , 薪酬是他在捷克布拉格音乐学院任教授时薪酬的25倍 。 1892年9月 , 德沃夏克踏上了美国土地 。 来到美国的德沃夏克立刻被这个新兴工业国家蓬勃发展的经济活力、巨大成就所吸引 , 所震撼 。 不久 , 一些美国朋友要求作曲家写一首代表“美国精神”的古典音乐 。 而作为捷克著名的民族乐派代表德沃夏克却思乡心切 , 因此他把对美国新气象的感受 , 融进对祖国思念之情的乐谱中 , 并在总谱上写上“来自新世界”的标题 。 1893年5月的首演大获成功 , 尤其在乐曲的第二乐章 , 绵长悠远的情思旋律令许多美国听众感动得热泪盈眶 。 首演音乐会结束时 , 罕见的一幕出现了 , 陶醉于乐曲中的观众不肯离去 , 纷纷要求重演一遍 , 乐队也竟然同意了 。 于是 , 古典音乐史上罕见的一幕出现了:乐队第二次演奏了此曲 , 成为古典音乐史的一段佳话 。 一百年后1993年 , 冯小刚导演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拍摄完成 。 剧中 , 冯小刚导演与百年前的作曲家有了心心相通的默契 , 他把“新世界交响曲”带进电视剧 , 在每一集开头儿的片头曲结尾处引入新世界交响曲的主弦律 。 两人各自用自己的擅长演绎了百年间两代艺术家对美国的认知 。 第17集时 , 剧中主人公、大提琴手王起明事业有成 , 收入颇丰 。 于是他请来交响乐团 , 自己拉大提琴 , 过了一把音乐瘾 。 剧中的音乐会演奏的就是这个《新世界交响曲》的第四乐章 。 在雄浑、丰满、激昂的音乐中 , 叠印画面出现的是波音客机在纽约降落、王起明携妻踏上美国土地、租房、打工挣钱、被打、摔伤等画面 , 扼要再现了王起明的奋斗历程的艰辛 。 剧中此曲从演奏、乐器的配置、音响的雄浑都达到了最优状态 。 每次看这电视剧 , 片头曲我都一定要仔细听完;第17集的这段音乐会也是一定必看的 。 因为这里面有王起明的精神世界 , 有导演冯小刚与作曲家德沃夏克的心心相通 。 片头曲和17集中的音乐会 , 都在一遍遍重复着那个提问:新世界?你在哪里?新世界 , 你好在哪里? 而且我想 , 对于德沃夏克这个刚刚踏上美国土地不久的音乐家来说 , 他也一定会有这些个问 , 他也一定会揣摩这个几乎没有历史的国家何以在短时间内就取得了如此巨大成就 , 作曲家感同身受地体会、领悟了这个国家崛起的主因 , 千言万语汇成了他的作品标题“自新大陆交响曲”、“新世界交响曲” 。 德沃夏克会对这个国家倾注的浓烈的感情化做了美妙的音符、优美的旋律 , 使此曲成为作曲家最著名的代表作 , 百余年来在世界各地传唱 , 历久弥新 。 百余年来 , 对于无数个包括德沃夏克、王起明在内、远涉重洋的求学、劳动者来说 , 肯付出 , 不怕吃苦是他们立足的根本 。 在他们眼里、心里 , 脚下这片土地就是他们的新世界! 9. 30~10.5 2020.1.19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