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靠什么养活本国2亿6800万人?| 地球知识局( 三 )

印尼靠什么养活本国2亿6800万人?| 地球知识局

葡萄牙人和荷兰人为印尼带来了来自新大陆的全新作物 , 包括能在山地种植的玉米、马铃薯 , 和能令食物更有风味的辣椒、番茄等 。 由于印尼的雨热优势特别突出 , 这些作物往往稍加培育就能快速成长 , 其传播速度比在中日朝等东北亚国家更迅速 。 西爪哇省的马铃薯农场 也是劳动密集型 , 不过加工过程真的方便 (图片来自:shutterstock@Widya Amrin)▼

印尼靠什么养活本国2亿6800万人?| 地球知识局

然而印尼人的吃饭问题却没有被完全解决 。 因为对于这些欧洲殖民者来说 , 到东方的目的就是要寻找香料帝国 , 而印尼的势力范围 , 正好是香料的极佳产地 。 荷兰东印度公司通过控制印尼 , 几乎垄断了当时东西方之间的胡椒和肉豆蔻贸易 , 并开始强推甘蔗、烟草、棕榈等经济作物 , 以补足荷兰在欧洲与比利时、英国竞争造成的亏空 。 荷属时期的爪哇咖啡种植园 (图片来自:Wikipedia)▼

印尼靠什么养活本国2亿6800万人?| 地球知识局

这段历史在印尼被称为Tanam Paksa , 意为“强制种植” 。 荷兰东印度公司规定 , 农村必须交出20%的土地用于经济作物种植 , 或者交出可以在政府种植园里工作60天的农民 , 并严格限制土地的买卖和农民人口流动 。 在一些印尼史学家的考证中 , 荷兰人甚至征用了爪哇接近100%的土地种植经济作物(实际未知) 。 经济作物的收益能让殖民者荷包满满 却不管农民的肚子空空 (爪哇农民为荷兰人处理烟草 图片来自:Wikipedia)▼

印尼靠什么养活本国2亿6800万人?| 地球知识局

主粮农业本就捉襟见肘的印尼 , 在放弃了如此大量的粮食耕地之后 , 食物供应迅速恶化 。 到了1840年代 , 恶果终于全面显现 , 肥沃的爪哇岛上竟然爆发了饥荒 。 强制种植策略也因此被取消 。 殖民者虽然会带来新的技术和商业模式 , 当地土著居民却很难从中收获利益 , 甚至要为殖民者的错误决策买单 。 在之后的历史上 , 印尼人再次见到了这个历史教训 。 香料之后有甘蔗和烟草 , 烟草之后有橡胶 经济作物是热带国家的优势产业 但也是一种被需求牵着走的资源型经济 一种热带国家的资源陷阱 (图片来自:shutterstock@Klaas Slot)▼

印尼靠什么养活本国2亿6800万人?| 地球知识局

1942年 , 南下的日军占领了印尼(荷属东印度群岛) 。 这一次他们倒是没有强制让当地人大量种经济作物 , 因为糖和烟草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 尽管日本人仍然保留了印尼的天然橡胶种植能力 , 但水稻种植还是在日本驻军的主导下回到了正轨 。 为荷兰人种完为日本人种 橡胶树是荷兰人从南美引进到印尼的 现在也是印尼的一大特色产业 (图片来自:Wikipedia)▼

印尼靠什么养活本国2亿6800万人?| 地球知识局

只是 , 虽然此时印尼的大米产量节节攀升 , 饥荒仍然普遍存在 , 因为大米全都被日本运走作为军粮和本土战备粮 , 没能给当地人留下些什么 。 悲惨的国家记忆 , 让光复独立后的印尼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粮食生产 , 以实现粮食自给自足为目标 , 开展了一系列拓殖运动 。 其实仍有大量土地值得开发 , 只不过不在爪哇岛 (加里曼丹岛雨林中的土地开发) (图片来自:shutterstock@Richard Whitcombe)▼

印尼靠什么养活本国2亿6800万人?| 地球知识局

吃饭要积极 1949年独立之后 , 印度苏加诺政府提出了“移民计划” , 要求将农民从人口稠密的爪哇岛、巴厘岛和马杜拉岛等大规模迁移到加里曼丹(婆罗洲)、苏门答腊和苏拉维西岛上 , 将千百年来未曾开发 , 仍然保持原始雨林状态的国土变成良田 。 其他几个大岛这么多的地 你们怎么就不想去呢? (底图来自:NASA)▼

印尼靠什么养活本国2亿6800万人?| 地球知识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