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辣味始祖,又能治病防瘟的一种植物
来源:历史大学堂 中国南方各地分布着一种落叶小乔木 , 每年六月开黄花 , 九月结红果 。 这种椭圆形的小果可以作为食用作料 , 也可以入药治病 。 在古代重阳节 , 民间有随身佩戴红色果实的习俗 , 还有很多与它有关的诗文 , 可谓妇孺皆知 。 如今 , 除了药用 , 很少有人食用它了 。 要想知道它衰落的原因 , 就要先了解这颗用途广泛的小红果 。 这种红色果实味道辛辣 , 入菜烹调 , 别具一格 , 古人给它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茱萸” , 又名越椒、艾子、藙(读yì)、樧(读shā) , 属于双子叶植物纲山茱萸目的植物 , 主要分为吴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等三类 。
上图_ 茱萸 , 又名“越椒”、“艾子” 生长在吴地的茱萸质量最好 , 因此叫做吴茱萸 , “生汉中山谷 , 九十月采实” , 这就是山茱萸 , 两种茱萸都是传统的中药材 。 食茱萸的枝干上布满了瘤乳状尖刺 , 连鸟都避之不及 , 留下了“鸟不踏”的怪名 。 食茱萸和花椒、生姜作为香辛料 , 经常出现在古人的餐桌上 , 有“三香”之称 。 《礼记·内则》记载:“三牲用藙 。 ”说明西周时期 , 民间烧制肉食 , 习惯用茱萸解腻去腥 。 到了西汉 , 川菜中普遍用茱萸增味提鲜 。 西晋左思的《蜀都赋》中说“其圃则有蒟蒻、茱萸” 。 成都当地开始栽种茱萸 , 作为经济作物 , 满足日常饮食的需要 。 茱萸中含有辣椒素 , 这是一种生物碱 , 主要由血清素、吗啡、可卡因、长春碱、马钱子碱等成份组成 。 食用辣椒素 , 能使人体心跳加快 , 唾液和汗液分泌加速 , 肠胃蠕动加速 , 强烈的刺激造成的兴奋感 , 导致大脑释放内啡肽 , 随着内啡肽的增加 , 类似于肾上腺素的多巴胺浓度升高 , 使人在短时间内处于愉悦状态 。 辣椒素经过一系列的传导过程 , 能够增加食欲 , 促进血液循环 , 产生精神快感 , 这解释了人类喜欢吃辣的原因 , 也是古人种植和食用茱萸的原始动机 。
上图_ 《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公元533年-544年) , 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 《齐民要术》记载了四川人用茱萸腌鱼的具体做法:鲤鱼切成长二寸、宽二寸、厚五分的鱼片 , 洗净撒盐 , 压石控水 , 将糯米饭、茱萸和橘皮、酒搅拌均匀 , 作为腌鱼料 , 在瓮中把鱼片和腌鱼料交替层叠 , 最后用菰叶封口 。 一个月后 , 制成的腌鱼清蒸、烧烤皆可 , 尤以熬汤滋味最美 , 鱼香四溢 , 咸鲜可口 。 唐代四川诗人李颀有诗云:“风俗尚九日 , 此情安可忘 。 菊花辟恶酒 , 汤饼茱萸香 。 ”汤饼就是常见的面条 , 李颀吃面时放了两粒茱萸 , 用以调剂口味 。 明代《本草纲目》认为食茱萸“味辛而苦” 。 在四川、湖北一带的民间 , 有用食茱萸制作“艾油”的传统 , “味辛辣 , 入食物中用” 。 北宋名医钱乙用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牡丹皮和茯苓等六味中药 , 创制了一剂补肾良方 , 被誉为“补阴方药之祖” 。 六种药材功用不同 , 其中山茱萸有滋肝补肾、固肾涩精的作用 , 这剂药方就是著名的“六味地黄丸” 。 除此以外 , 知柏地黄丸还有很多中成药 , 都以山茱萸为主药 。
上图_ 《淮南万毕术》大约成书于公元前2世纪 。 作者是西汉淮南王刘安 现代研究表明 , 山茱萸含有丰富的山茱萸甙、皂甙、鞣甙 , 马草鞭甙、以及丰富的维生素C等物质 , 对伤寒杆菌、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某些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 西汉淮南王刘安认识到了茱萸的药用价值 , 在《淮南万毕术》提出:“井上宜种茱萸 , 叶落井中 , 人饮其水 , 无瘟疫 。 悬其子于屋 , 辟鬼魅 。 ”其实就是利用茱萸的活性物质 , 保障日常用水安全 。 因此 , 茱萸又称为“辟邪翁” 。 茱萸还和民俗有关 。 在《易经》中 , 九为阳数 , 二九重合 , 有着特殊的含义 。 农历九月九日 , 正值茱萸成熟之际 , 百姓“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上 , 辟除恶气而御初寒” 由此就有了重阳节 。 据晋代葛洪的《西京杂记》记载 , 汉朝宫廷“九月九日 , 佩茱萸 , 食蓬饵 , 饮菊华酒 , 令人长寿” , 汉廷宫人在重阳节头插茱萸 , 吃着甜糕 , 饮菊花酒 。 茱萸和菊花结合 , 达到辟邪祈寿的目的 。 这种习俗始于汉代 , 成于晋代 , 盛于唐代 , 民间把重阳节又叫茱萸节、茱萸会 。
推荐阅读
- 既是疫情始发国又是天然宿主国难逃病毒源发国结局
- 曾发动二战的日本天皇裕仁既是天皇,又是科学家。
- 疫情■疫情中的破茧新生:既是幸福也是幸运
- 吾之上联两幅——万元征下联
- 郑氏世代近百座坟墓都拆光了
- 春晚的这些台词“辣味十足”
- 特朗普既是美式拳手,也是太极拳手
- 『气候变化』威尼斯水灾的反思
- 『审计』督促审计整改全面落实 昆明市人大这场专题询问“辣味”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