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减少,预计2035年将减少近1亿

新京报讯(采访人员 吴为)1月2日 , 人社部网站公布了该部党组在《求是》杂志上发表的署名文章《如何看待我国就业形势》 。 文章透露 , 我国16岁—59岁劳动年龄人口从2012年开始有所减少 , 这一趋势还将持续 , 到2020年后减幅将加快 。 预计到2035年劳动年龄人口将保持在8亿人左右 , 这比2018年末的近9亿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将近1亿人 。 文章指出 , 从总量看 , 就业压力依然存在 。 但这种减少是供给高位上的放缓 , 而且由于受教育等因素影响 , 劳动年龄人口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间相对滞后 。 2018年末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仍接近9亿人 , 预计到2035年劳动年龄人口将保持在8亿人左右 。 近几年 , 每年需要在城镇就业的新成长劳动力约有1500多万人 , 加上近千万的城镇登记失业人员 , 需在城镇就业的劳动力年均约2500万人 。 不仅如此 , 推进城镇化进程中 ,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仍有增量 。 从结构看 , 就业矛盾更加凸显 。 在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 , 结构性就业矛盾进一步凸显 , 突出表现为“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 。 一方面 , 企业反映招工难 , 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一直在1.5以上 , 一线普通工人也面临短缺 。 另一方面 , 部分高校毕业生等新成长青年群体存在就业难题 , 去产能等结构调整中产生的大龄失业人员再就业则更加困难 。 文章指出 , 这种“两难”并存的局面 , 其根源在于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不匹配 , 是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结构性问题在就业领域的集中体现 。 文章分析指出 , 从需求端看 , 我国目前仍处于工业化中期和产业链的中低端 , 市场中增加的岗位大部分是制造业、服务业一线普通工人和服务员 。 从供给端看 , 每年新成长劳动力中高校毕业生超过一半 , 农民工群体中80后、90后新生代已占据主体 , 新一代求职者更加注重职业发展、工作条件和自我价值实现 , 供需对接存在错位 。 另外也要看到 , 相对于产业和技术的快速变化 , 人的变化是一种慢变量 , 实现职业转换需要一定的教育培训 , 转变就业观念更需要较长的时间 。 新京报采访人员 吴为 编辑 李国君 校对 危卓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