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围墙里的民族

生活在围墙里的民族 ——漫谈“围墙文化”现象 秦耕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 , 每个中国人都生活在围墙中 。 对外交往部门向世界各国介绍敝国时 , 大可用“我们是一个生活在围墙里的民族” , 作为敝国区别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识别标签 。 如果把中国人修建的围墙统计出来 , 估计要占到地球围墙总数的90%以上 , 即便把特朗普即将完成的美墨边墙计算在内 。 作家陆文夫1983年曾以《围墙》为题写过一篇小说 , 名噪一时 , 可惜该篇仅围绕意外倒塌的一段围墙如何重建 , 讽刺了官场的慵懒习气、官僚作风、甚至建造学家的学术浅薄 , 虽令人捧腹 , 却未深入到围墙所象征的民族文化心理中去 , 浪费了一个好题目 。 七八年前孩子入读爱丁堡大学 , 因鄙人国门禁足 , 只能借助谷歌地球将目光带到西半球 。 当视觉高度下降到200米 , 像驾驭无人机游览一般 , 从空中在这个规模仅相当于一个中国县城的苏格兰小镇上空巡视几个来回 , 愣是没有找到大学校园所在 。 翊年孩子回国休假 , 我指着卫星地图问大学何在 , 她指着散布在绿树秀草间的各处洋房 , 告诉我那哪是图书馆 , 那哪是教室 , 那个哪又是她住的宿舍 。 原来世界名校没有围墙 , 墙之不存 , 门将焉附?既然无围墙无大门 , 以至于如敝国大中小学门口那种如临大敌的监控安保体系盛况更加之不可想象 。 两年后孩子转往鲁汶大学读研 , 鄙人再次借助谷歌地球 , 将视觉带到布鲁塞尔东北方向约20公里开外那个小镇 , 当然也没办法借助围墙找到大学具体位置 。 待从空中游览完毕西欧平原上的这座小镇 , 我知道 , 这镇子上肯定有某些房子属于这所超过500年历史的名校 , 但鄙人所习以为常的围墙定然也是不会有的了 。 后来和一些久居国外的朋友谈起 , 他们哑然失笑 , 告诉我国外的大学是没有围墙的 , 非但大学没有围墙 , 普通人家的民居也一律不建围墙 , 甚至政府首脑机关重地也没围墙 。 这怎能行呢!鄙人立刻大感不适 , 就像被人扒光了衣服在大街上裸奔 。 在敝国 , 那家单位没有围墙?国家级的建有万里长城 , 自豪!城市级的每个古城都有城墙 , 骄傲!接着是皇帝老儿那皇宫的高墙深院了 , 得意!等而下之的是各级各类衙门、机关、学校、医院 , 饭店的围墙 , 就是小到木材加工厂、养猪场、种子站、兽医站 , 汽修厂……家家都有围墙 。 就连那些位于崎岖地形的单位 , 都要攻坚克难巧夺天工 , 在山坡和岩壁上因地制宜修造墙体 , 划定本单位的势力范围 。 君不见 , 在近几十年兴起的土地开发运动中 , 凡是从政府手里拿到土地 , 第一件事情就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度抢修一道围墙 , 将这块地圈起来 , 然后再说其他事 。 现如今 , 城市里营造的住宅楼盘 , 谁家没有围墙?离开围墙 , 闲杂人员随意往来 , 各自的势力范围模糊不清 , 成何体统 。 不只是单位 , 小到每个中国家庭 , 都建有自己的围墙 。 在农村 , 是用围墙圈起来的一座农舍 , 在城市则是一座四合院 。 乡村的农家小院与城市的四合院 , 是敝国最经典、最常见的民居建筑 。 有些农村家庭没有围墙 , 那仅仅是因为太穷 , 或者地形所限 。 对这些真正的私有化财产来说 , 一旦离开围墙 , 地盘不清 , 互相入侵 , 不仅争端不断 , 而且还要打得头破血流闹出人命的 。 你能想象有朝一日 , 帝都宣布拆除那道巍峨庄严的红色宫墙吗?那些庄严的国家机关部委宣布扒掉自家大院的围墙吗?完全不能 。 但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 , 美国的五角大楼和国会本来就没有围墙 , 就连堂堂美国总统府白宫 , 也不过在草坪边缘建有一道栅栏而已 。 白宫建成不久 , 第三任总统杰斐逊曾下令敞开大门 , 允许公民自由出入 。 如今虽然有了栅栏 , 限制自由出入 , 但栅栏也不能阻挡极端分子偶有惊人之举 , 越栏冲刺 , 其后果也不过是把特勤人员吓出一身冷汗急忙将他扑倒在草坪上而已 。 再如欧洲的皇室贵族 , 他们宁愿躲进一座城堡里 , 也不肯用围墙把自己圈起来 。 在著名的法国皇家园林凡尔赛宫 , 虽名为“园” , 可谁又见过围墙是什么东西? 那么中国人为什么热衷建墙筑围 , 并喜欢生活在围墙里?(未完待续 , 感谢阅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