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消费城市“风来了” 下一站,社区商业( 二 )

  对当下成都而言 , 社区商业 , 这个最贴近大众日常生活的消费场景 , 可能是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过程中最唾手可得的一个环节 。

  试想一下 , 繁忙的都市人群在疲惫的工作之后 , 更愿意和家人一起“散步式消费” 。 通过对超5万份消费客群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 仲量联行研究发现 , 消费者选择商场时考虑的最主要因素从2014年的“品牌号召”悄然变化为“距离吸引” 。 网红餐厅、品牌服饰虽然有强大的号召力 , 但“离家近”是最实际的消费推动力 。

  “事实上 , 两者并不冲突 , 是城市互为补充的商业形态 。 ”高力国际华西区咨询服务部负责人余氤翔说 。 过去 , 远洋太古里、成都IFS等购物中心 , 属城市型商业 , 具备全市覆盖的能力 。 而社区商业其实更容易在覆盖范围上更占据优势 。

  就距离而言 , 社区商业大多开在距离居民生活区的10-15分钟生活圈里 , 且提供了比一般市场更有质感的、但又在日常购买能力内的商品 , 因此颇受普通人欢迎 。

  当然 , 社区商业也理应具备不同的消费特色 。 比如 , 它们大多是小而美的 , 因此更容易集中打造具有鲜明标签的主题 , 诸如根据周边居民特色 , 打造文物收藏、艺术品交易等特色场景 。

  对成都而言 , 这也将是一次难得的机遇:毕竟 , 社区商业的核心任务 , 便是提升生活本身的品质感、便捷度和性价比 。 一旦达成 , 其商业势能的释放与后燃效应 , 都将为城市商业的迭代发展 , 甚至城市本身的治理和发展 , 起到重要的拉升作用 。

  难在哪里?

  据不完全统计 , 目前成都社区商业的体量至少百余个 。 如何让它们活起来?这的确是当前社区商业发展的难点 , 主要围绕在持有者和租户两方 。

  在招商经验丰富的余氤翔看来 , 社区商业招商难度大的原因 , 一方面是商铺持有者 , 尤其在底商领域 , 大多是个人或小体量持有者 , 对商铺的规划和要求难以统一 , 以至于品牌落址时 , 可能遭遇不规范的市场价格波动 。 而对社区商业而言 , 往往也缺乏招商逻辑 。

  比如 , 传统小区商业的同质化往往会更加严重 , 既难以形成完善的消费矩阵 , 同时也很难塑造有辨识力的品牌形象 。

  招商如此 , 社区商业最终呈现的结果 , 往往也很难真正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

  一组数据 , 揭示了上述问题——仲量联行数据显示 , 在每周3次以下选择社区商业的消费者当中 , 18%的客群认为社区商业提供的商品品质不够;在每周3次以上选择社区商业的消费者中 , 21%的客群认为社区商业提供的服务品质不够 。

  导致的结果是 , 社区商业很难真正形成良性商业氛围 , 更遑论能比肩购物中心 。

  余氤翔认为 , 商业氛围的形成 , 需要长久的磨合与成长 。 同时社区商业的打造 , 也需要一个“契合”的条件和时间点 , 比如周边的消费能力 , 以及社区本身是否有特定的文化和消费属性 。 “社区商业最核心的 , 是寻找到特定的标签 。 ”余氤翔说 。

  在他看来 , 成都已是国内较早意识到这一关键点的城市 , 也在各区域陆续有目的性地打造有特色的社区商业 , 包括青羊区的奎星楼街、锦江区的镋钯街等 。

  但在余氤翔看来 , 这些还远远不够 。 作为立足打造国际消费中心的城市 , 数量和质量理应齐头并进 , 成都仍需要更多、更有品质的社区商业 。

  能做什么?

  至少从成都目前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来看 , 余氤翔认为 , “正是打造社区商业的最好时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