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模式”:打造首个部级科研平台

小编提示您:本篇文章标题是《“无锡模式”:打造首个部级科研平台》。//本文由热心网友[兜里有糖糖] 投稿。


“无锡模式”:打造首个部级科研平台

本文标题:“无锡模式”:打造首个部级科研平台

现代快报讯(采访人员 朱鲸润)前不久,国家卫健委正式出台文件,同意设立创面修复科,并制定了创面修复科基本标准,这对于广大慢性创面病人来说是一大福音。现代快报采访人员了解到,由于慢性创面治疗难度大,又没有专门的专科归类收治此类病人,此前,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慢性伤口治疗领域权威专家付小兵院士、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分会候任主任委员、江大附院(原无锡三院)烧伤整形科学科带头人吕国忠等专家曾多次建议设立创面修复科。江大附院(原无锡三院)更是在全国率先探索创新而系统的慢性伤口专病分级诊疗模式,如今已经成为全国伤口治疗模式的标杆,在全国进行全面推广。

“无锡模式”:打造首个部级科研平台

打造三级网络慢创防治模式

80多岁的周老伯(化名)患有糖尿病、高血压、老年痴呆等多种疾病,一次中风后长期卧床,身体极度消瘦,导致尾骶部、手部、肩胛部、足部等多个部位出现压疮。在江大附院(原无锡三院)慢性伤口治疗中心就诊后,医生发现患者的5处压疮已经深达骨头,而老人的身体条件已不允许手术。在对老人准确评估后,专业医护团队经过4个月的换药治疗及护理,终于成功战胜了顽疾。

现实生活中,遇到周老伯这样难题的老人还有很多,他们不是在家中,就是在敬老院、护理院,在慢性伤口面前,他们往往找不到专业的治疗机构,给晚年生存质量造成极大困扰。采访人员了解到,目前在我国由创伤和各种基础疾病导致的慢性难愈合创面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高,其中糖尿病性溃疡的发病率由十年前的不足5%上升至36%左右。此前在无锡,慢创病人散落在各处,治疗上缺乏专业医治渠道和方法的指导,防治脱离现象导致慢创患者病程长、病情重、极易复发,且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

为此,2017年起,江大附院(原无锡三院)在全国率先探索创新且系统的慢性伤口专病分级诊疗模式,提出联动三级医院、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三级网络诊疗模式,为病人提供整体性、连续性的医疗服务。该分级诊疗模式被付小兵院士称为充满前景的“无锡模式”。目前,江大附院(原无锡三院)已会同梁溪区人民政府、区2家二级医院、1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多家养老机构,成立无锡市伤口治疗中心。两年多来,已经有上万名慢创患者受益。

多学科合作的MDT诊治模式

江大附院党委书记周小金认为,慢创治疗是以外科为核心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到创面损害的机理研究、如何预防及治疗、创面修复材料、新技术和新仪器设备的应用等多个方面,是专业性极强的一个领域。

“无锡模式”:打造首个部级科研平台

现代快报采访人员了解到,临床医学与康复医学分属两大不同学科范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近年来江大附院(原无锡三院)烧伤科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烧伤抢救、创面修复等临床医疗阶段,而是进一步将康复医学、整形美容医学和心理学整合到患者的全程医疗过程中。

对于患者的诊疗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创面修复处理,而是针对患者病情及病程的不同阶段,采用中医药整体观治疗,以及多学科合作的诊疗模式。例如对于糖尿病足“一体化”诊疗注重全身治疗与局部伤口处理的关系,整合内分泌科、中医外科、放射介入、伤口治疗中心等多专科技术,通过抗炎、控糖、营养调节、血管再通、局部微循环改善、去腐生肌、植皮等措施,疗效提高显著,致残率明显降低。

产学研一体化科研创新模式

近日,江南大学与江大附院联合申报的创面修复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由教育部科技司发文立项。这是无锡地区医疗领域第一个部级科研平台。中心汇聚了一支长江学者、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等领衔的高水平人才队伍。

作为慢性创口三级网络防治模式的负责人,江大附院党委书记周小金介绍,中心建设旨在推动创面修复技术的发展,通过创面修复与生物材料学、创面修复微环境和益生菌技术、创面修复营养的医工交叉应用研究,研发能够促进皮肤快速再生及其功能重建的产品,并建立相应的创面临床治疗技术,达到创面快速修复、无痕修复和功能修复的目的。

这不仅有利于降低患者的医疗负担,也能够减轻创面修复功能缺失给患者带来的生理和心理负担。同时,中心的建设将研发高附加值的创面修复器械或新药,显著推动相关成果的转化,形成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有竞争力的生物医学产业,并在相关领域内发挥示范作用,造福患者的同时,推动我国相关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具有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