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西街遗址很可能将南京建城史远溯至3000年前( 二 )

  从公元4世纪诞生至今 , 这些陶制三棱锥已有1700年的历史 , 刚出土时 , 关于其功能用途一度众说纷纭 。  

  有人说 , 它是古代用来压置帷帐或席角的席镇 。 魏晋之前 , 人们习惯席地而坐 , 为了避免起身落座时折卷席角 , 就在席子四角压上席镇 。  

  不过 , 很快有人提出质疑:陶三棱锥的高度近20厘米、重达6斤 , 如此魁梧的身板 , 用来当压草席的席镇 , 未免有些简单粗暴 。 多年来 , 南京出土了众多造型优美、工艺精湛的六朝席镇 , 与粗枝大叶的陶制三棱锥风格迥异 。 而且在城郊的环壕之内发现十余件居家用品 , 似乎也不太说得通 。  

  尖角路障拱卫越城

  可阻碍城外敌军进攻

  经过专家分析考证 , 席镇说基本被排除 , 神秘三棱锥的真正功用 , 指向了军事用途——路障 。  

  越城是南京主城区有明确记载最早的古城 , 自春秋时期开始 , 便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 《景定建康志》记载:越而楚 , 楚而秦 , 秦而汉 , 汉而吴、晋、宋、齐、梁、陈 , 攻守于此者 , 西则石头 , 南则越城 。 皆智者之所必据 。  

  六朝时期 , 位于都城南郊的越城 , 仍然是淮水之南的防守要地 。 越城垒建于台地之上 , 外围防御设施是由环壕和栅构成 。 根据西街遗址东晋环壕内出土的成捆铁刀等与军事有关的遗物 , 可以确定 , 这处台地就是六朝建康城淮水南岸的越城垒遗址 。 而这种形状奇特的陶三棱锥 , 与环壕属于同一时期的遗存 , 很可能是越城垒外围的辅助防御设施之一 。  

  专家推测 , 陶三棱锥应为古代的路障 , 无论如何放置 , 总有尖锐的一角朝上 , 这与古代铁蒺藜的路障性质相同 , 布置在越城垒外的城防范围内 , 可以有效阻碍、减缓敌军的进攻速度 。

 

 (来源:南京日报 编辑/赵恩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