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歌手》原班人马如何将歌唱竞技经验复制给《舞蹈风暴》?( 二 )

《我是歌手》原班人马如何将歌唱竞技经验复制给《舞蹈风暴》?

图4/6

(风暴见证官 沈伟)

第三 , 现场反应过多的观众影响了观感 。 从舞者起范开始 , 就有台下观众的赞叹声传来 , 几乎每隔十几秒就要收一次音、转一次镜头 。 《我是歌手》团队的“特色”在此可见一斑 。 刘宪华和彭昱畅的惊讶捂嘴、专业老师的微微点头、甚至是候场选手的拍手称赞无一不在破坏舞蹈的流畅与美感 , 也让屏幕前的观众失去了安静欣赏舞蹈的机会 。

这种奇妙的观感 , 在节目中是观众感叹舞者“好看”而沈伟老师评价选手“条件好” , 在节目外也可理解为观看国庆阅兵时 , 内行人知道空中飞过献礼的是歼20 , 而普通人只是感叹“哇 , 飞机!” 。

艺术与流量能否共存

火热的舞蹈类综艺并不少见 , 2006年首播并连续制作5季的《舞林大会》以及2018年的《新舞林大会》都通过明星式表达展现了舞蹈在综艺制作上的可能性 , 舞蹈类综艺也在以明星为主慢慢转移到星素结合、到小众专业化 。 2018年《这!就是街舞》以及《热血街舞团》让更多人看到了小众舞蹈类型综艺在市场的突破性 , 进阶到此 , 垂直细分领域的创作在填补市场空白 , 也在抢夺流量 。

“重新定义青年偶像” , 是《舞蹈风暴》的另一表达目标 。 风暴见证官扬扬在节目中感慨舞者练习不易时说:“你们的偶像名单里 , 从此要有舞者的名字 。 ”

《我是歌手》原班人马如何将歌唱竞技经验复制给《舞蹈风暴》?

图5/6

然而 , 在创作表达上 , 普罗大众的艺术欣赏水平与专业舞蹈本身的艺术性还有一定差距 , 舞者与偶像容易结合 , 但艺术与流量共存还难以实现 。

“舞者追求的是艺术 , 偶像追求的是流量 。 很多时候 , 艺术和流量是矛盾的 。 面对现在大众的这种欣赏水平 , 如果专业舞者(指专业院校毕业的)想成为偶像 , 那意味着对自身审美的放弃和妥协 。 ”咸鱼的日志这样评论 。

《我是歌手》原班人马如何将歌唱竞技经验复制给《舞蹈风暴》?

图6/6

我们不否认《舞蹈风暴》将更多类型舞蹈展现到观众面前 , 带动了观众对舞蹈的关注度 , 也同样期待在接下来的节目中对李响、刘迦等优秀舞者们的展示 , 但如何让更多人看懂、欣赏舞蹈艺术、不止于“哇”“美”“好看” , 也是《舞蹈风暴》们要破解的难题 。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 不代表手机腾讯网立场 。 版权归自媒体所有 ,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推荐阅读